[发明专利]一种移殖淡水双壳贝类监测环境元素污染的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910026485.0 申请日: 2009-04-24
公开(公告)号: CN101539538A 公开(公告)日: 2009-09-23
发明(设计)人: 杨健;刘洪波;尤洋;戈贤平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主分类号: G01N27/62 分类号: G01N27/62
代理公司: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殷红梅
地址: 214081江苏省***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淡水 贝类 监测 环境 元素 污染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移殖淡水双壳贝类监测环境元素污染的方法,具体地说 是选择已在人工养殖池塘条件下繁育、生长规格一致的淡水双壳蚌并将其移 殖到待测自然水域试养,通过比较测定两类蚌样软组织中多种金属元素的含 量,进而监测不同环境中多种重金属污染和微量元素在贝体中积累差异的方 法,属于环境监测新技术开发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内陆水域生态环境的状况主要通过测定水体污染物的浓度来评 价。由于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一般很低且容易变动。一旦检出超标,其对生态 系统的胁迫通常已非常严重,损失一般已无法挽回(如2005年12月北江流域 和2006年1月湘江重金属镉污染事故等),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更多更有效的 水污染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手段。

虽然水体污染常以突发事件的形式出现,但由于污染物(重金属和毒性 元素)在生物体内有浓缩特性,通过测定指示生物中持久性污染物的含量来 监测污染源及其动态征兆并指导风险防范是较为有效的方法。贝类即为这样 的指示生物。2003年起,我们选用野生的背角无齿蚌,率先对太湖不同水域 成功进行了多次重金属污染和微量元素积累差异的背角无齿蚌原地监测,证 明了淡水双壳贝种背角无齿蚌非常适合用于监测各类水体持久性污染物的生 物积累和进行污染背景的评价。但是,由于野外采样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 限制(如样本数量不定、规格不均,一些待调查水域无法采到样本,样本的 种质质量可能有差异等),急需在目前野外原地监测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繁 育、规格、遗传质量、数量、低污染本底等条件均可人工控制,可移殖和回 收调查各种淡水水域重金属污染的标准化监测指示生物,以适应“国家“十 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的“建立适合国情的水体污染监测、控制与 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体系”的目标要求。

在生物监测环境领域,双壳贝类移殖监测仍是一项崭新的技术,目前尚 无在淡水环境进行规范化移殖监测的先例。我们拟通过异地移殖淡水双壳贝 类的新手段,开发出一种背景值均一和稳定的环境持久性污染物监测的贝类 指示物,开展更大范围和更加全面的生物监测调查和污染影响评价。因此, 适合移殖的生物指示蚌种的选择、异地移殖方法的建立是本发明的关键所 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野外原地监测的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移殖淡 水双壳贝类监测环境元素污染的方法,即选择在人工养殖池塘条件下养殖、 生长规格一致的三角帆蚌,将其移殖到待测自然水域试养一年以上,通过分 别测定自然水域和仍在对照的池塘基地同步养殖的三角帆蚌体内多种元素的 含量,能较为准确地反应在变化的水环境中贝体内多种重金属和微量元素在 污染程度和积累水平上的差异。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移殖淡水双壳贝类监测环境元素污染 的方法,采用以下工艺步骤:

1、以池塘继续养殖蚌为对照群,向待监测水域移殖的同一批次、规格: 蚌壳长:14.5~17.5cm;蚌壳高:3.5~4.5cm;蚌壳宽:12.0~15.0cm;带壳 重:350~600g大小一致的蚌为实验群作为用于蚌软组织元素积累差异及重 金属污染物监测的指示生物样本;对照群和实验群样本均需在各自水域生活 一年以上。

2、池塘养殖及野外移殖的蚌软组织元素积累差异及重金属污染物监测的 样本前处理:

(1)、养殖池塘和自然水域的活蚌在曝气的水中暂养3~5日,使其排除壳 内和消化道内的杂物,然后去除蚌壳,获取蚌软组织,将蚌软组织于-18~-20 ℃冰箱内保存;

(2)、取出蚌软组织解冻后用超纯水(美国密理博公司, Milliprore-Simplicity个人型超纯水系统,出水电阻率18.2MΩ.cm)水冲 洗6~10遍,于60~100℃的干燥箱中烘48~72h至恒重;将蚌软组织干样 研磨成粉末均一化,即制成粉末状蚌软组织干样,置于干燥器(室温)中待 用;

(3)、取0.05~0.15g蚌软组织干样,放入过的特氟纶(Teflon)分解容 器中(日本SANAI公司),加入1.0~2.0ml高纯硝酸(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专用高纯级,即MOS级。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并在室温下酸解6~ 12小时,高纯硝酸重量百分浓度为63%~64%;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64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