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浅水区双壳贝类生物沉积作用的现场测定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18528.0 | 申请日: | 2009-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09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周毅;乔纳森·格兰特;鲁琳;杨红生;刘鹰;张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02 | 分类号: | G01N1/02;G01N5/04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志伟 |
地址: | 26607***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浅水 区双壳 贝类 生物 沉积作用 现场 测定 方法 装置 | ||
1.一种浅水区双壳贝类生物沉积作用的现场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设有生物沉积物捕集器及外桶,生物沉积物捕集器设置于外桶中;生物沉积物捕集器包括桶、漏斗和瓶,漏斗和瓶设置于桶内,瓶设置于桶的内底部,漏斗与瓶连通,桶顶部通过第一层网片遮盖,漏斗顶部通过第二层网片遮盖,双壳贝类实验动物放置在第二层网片上、位于两层网片之间。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水区双壳贝类生物沉积作用的现场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层网片和第二层网片的网目大小为5~25毫米,两层网片之间的距离为3~6厘米。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水区双壳贝类生物沉积作用的现场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漏斗底部插装于瓶的开口部。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水区双壳贝类生物沉积作用的现场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桶为PVC圆柱桶。
5.一种浅水区双壳贝类生物沉积作用的现场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沉积物捕集器,现场测定贝类的生物沉积速率,具体步骤如下:
(1)进行现场测定前,首先将一个直径比上述生物沉积物捕集器稍大的外桶固定在海底中;
(2)进行现场测定时,选择低潮时或通过潜水,将生物沉积物捕集器放在外桶中,生物沉积物捕集器中的桶露出地面部分为10~30厘米,将实验动物放置在第二层网片上、位于两层网片之间,实验动物所产生的生物沉积物将沿着漏斗沉降到瓶中,瓶中事先放置毒物以保护所收集的沉积物,以免受微生物的降解;
(3)生物沉积物捕集器在研究海区里放置1~5天后,将收集沉积物的瓶取出,运用虹吸法去除瓶中上覆海水,收集沉积物,用80目的筛子过滤去掉沉积物中较大的颗粒物,对过滤后的细小沉积物用蒸馏水脱盐、烘干并称重;
(4)通过以下计算公式得到贝类的生物沉积速率BDR,其单位为g/(个·天):BDR=(Ds-Dc)/(N·t),其中:Ds表示放置贝类的捕集器所收集沉积物的总量,其单位为g;Dc为对照捕集器所收集的沉积物总量,其单位为g;N为实验动物的数量,其单位为个;t为持续时间,其单位为天;
所述步骤(2)中,现场测定设两个处理组,包括实验动物的处理组以及对照组,每组至少设置3个重复,对照组中不放置实验动物;对照组收集的沉积物为自然沉积物,而包含实验动物的处理组所收集的沉积物是实验动物所产生的生物沉积物与自然沉积物的混合物。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浅水区双壳贝类生物沉积作用的现场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测定放置实验动物的生物沉积物捕集器所收集的沉积物以及对照捕集器所收集的沉积物中某种组份或元素的含量时,即:沉积物中有机碳、有机氮、无机磷、有机磷、总磷、生物硅或各种重金属含量,将得到潮间带双壳贝类对这些组份或元素的生物沉积速率。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浅水区双壳贝类生物沉积作用的现场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选择低潮、当海底露出水面时,将外桶固定在海底中,外桶露出地面5~20厘米。
8.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浅水区双壳贝类生物沉积作用的现场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外桶内径比生物沉积物捕集器的桶外径大0.5~2厘米。
9.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浅水区双壳贝类生物沉积作用的现场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双壳贝类为扇贝、牡蛎或贻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852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