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漂浮式海浪发电站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14093.2 | 申请日: | 2009-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21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路广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路广耀 |
主分类号: | F03B13/22 | 分类号: | F03B13/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32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漂浮 海浪 发电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再生能源领域漂浮式海浪发电站,具体地说是一种利用海浪波力能及重力发电的新技术。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加之近十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国内电力供应不堪重负。近年来有几个大城市因供电不足出现了拉闸限电的情景。如果想缓解电力紧缺,势必要增加火力发电站的建设,这将面临两大难题:一、破坏环保,造成陆地与大气层的污染,加大了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二、对煤炭的大量需求导致对煤炭的多度开采,使这一有限资源加快了枯竭期。因此,目前电力的紧缺已给我国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使我国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解决能源问题已提高到我国国民经济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当前我国利用海浪发电的技术在世界上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而我国管辖的海域354万平方公里却白白闲置,大量可再生能源未能开发利用。而能源紧缺、大气污染又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发替代能适应我国国情、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漂浮式海浪发电技术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针对现有海浪波力能发电技术的不足,提供的一种设计新颖、结构独特、适应性能广、装机造价低、投入回收快的漂浮式海浪发电技术。该技术是在海洋中安装系泊装置,系泊装置中的桩锚、缆绳将漂浮的硬舱、软舱、导向柱固定在海洋中适当的位置,水密发电室套装在导向柱上由海浪推动作上下运动。发电室内的配重滑块随海浪上下运动带动重载液压缸作功,使高压油经高压油管推动液压马达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
本发明解决其有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针对现有海浪发电技术的不足,经科技创新,研发出一种全新型的漂浮式海浪发电技术。
本发明主要考虑如何解决:我国广袤的海洋中蕴藏着大量的波力能,由于海浪随机性强,难于驾御,白白流失的现状。根据海浪发电在我国乃至世界上的技术不足,研制出离岸、漂浮、体积小、装机量大、造价低、可产业化发展的海浪发电技术。
本发明解决其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在海洋中安装系泊装置,两组桩锚分别将漂浮的硬舱及导向柱垂直系泊在海洋中适当的位置。
二、由硬舱填料口将铁矿石填入硬舱内压载,连接板将硬舱及软舱连为一体。
三、圆形软舱是水密的,软舱是硬舱及导向柱的载体,软舱周边水平设有垂荡板,使导向柱受力后不会向四周过度倾斜,软舱亦不会上下垂荡。
四、连接板将软舱及导向柱连为一体,由于下层硬舱内有铁矿石压载、中层水密软舱具有浮力功能,方可使上层导向柱垂直竖立在海洋中。
五、将圆形水密发电室上的多个滚轮套装在导向柱相对应的导向槽上,海浪推动发电室沿导向柱作上下运动,浮子组与发电室连为一体,浮子组是发电室的载体。
六、圆形水密发电室地板上环行安装多组重载液压缸、弹簧坐、塔形弹簧,重载液压缸推拉杆、塔形弹簧与压盘连接,压盘上部安装圆形配重滑块、圆形配重滑块上的滚轮套装在发电室圆形内壁铅直的导向槽上。
七、海浪起伏促使发电室内的圆形配重滑块上下运动,带动多个重载液压缸做工,产生的高压油经高压油管汇集到高压油箱再经高压油管推动液压马达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卸载后的液压油由液压马达经回油管至散热油箱散热后供重载液压缸循环使用。发电机发出的电能经电揽输往海岸变电站,再将电力输出。
八、圆形水密发电室吃水线以上等距离设有多个采光窗、防水通风口,发电室顶部设有维修人员入口。导向柱顶端设有限位装置可防百年一遇的狂浪。
本发明的漂浮式海浪发电站,其工作原理如下:
系泊装置中的两套桩锚、缆绳组将硬舱、软舱、导向柱漂浮、固定在海洋中适当的位置,硬舱起压载功能,软舱起漂浮功能,导向柱对发电室起定位、导向作用。水密发电室套装在导向柱上由海浪推动作上下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路广耀,未经路广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40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