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离子液体溶剂分离木质纤维素中木质素和纤维素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12002.1 | 申请日: | 2009-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05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马英冲;魏立纲;李坤兰;王少君;余加祐;李银铃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G1/00 | 分类号: | C07G1/00;D21C5/00;C08B37/0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毕 进 |
地址: | 116034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子 液体 溶剂 分离 木质 纤维素 木质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工业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离子液体溶剂分离植物 原料中木质素与纤维素的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日益严重的石油危机和环境污染,国家对化工原料生产过程的要求越 来越严格,越来越重视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纤维素和木质素是农 作物和林业废弃物的主要成分,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我国是 一个农业大国,全国农作物秸秆产量约6亿吨/年,其中可收集利用的纤维素约3 亿吨/年。目前,造纸等行业中将木质素与纤维素分离的方法会产生大量的红液 和黑液,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据统计,中国2002年制浆总量接近2000万t,每 年产黑(红)液量近2亿t,这些黑(红)液中的主要有机成分即木质素可达500多万t, 大部分随造纸废水排放污染环境,回收的一部分除直接燃烧处理外,工业木质 素产品(主要是木质素磺酸盐)年产量不到50万t,除部分直接用作混凝土减水剂 外,大量宝贵的木质素资源研究开发效果很差。
现有的木质素分离方法中或多或少的要用到挥发性的有机溶剂,造成了一 定的环境污染。因此开发一种环境友好的方法,以水和非挥发性的离子液体为 溶剂,避免使用挥发性溶剂将农林废弃物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进行分离再转化 为化工原料,对于缓解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改善我国未来资源结构具有重要 的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 廉、反应产率高的纤维素转化技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按如下步骤进行操作:
第一步、以离子液体为溶剂,按照植物原料是液相重量的10~12.5%,液相 中离子液体与水的质量比在10∶1~1∶10的范围内,将植物原料、离子液体和 水加入到反应釜中搅拌混匀;
第二步、在压力0.1~4.00MPa和温度100~150℃条件下,进行分离原料中木质 素和纤维素的反应,反应时间30~120min,过滤分离,所得固体清洗5次,烘 干后得纤维素产品;
第三步、将上步所得滤液加入5~8倍的热水,离子液体水溶液经稀释析出 固体后过滤分离得到,烘干;离子液体可经蒸馏脱除水份后回收循环使用。
其中所用植物原料为木粉、木片、麦杆、稻草或草木类植物的混合物。
本发明中所述离子液体溶剂是咪唑类化合物与卤代烷烃合成的离子液体, 其组成为:A+B-。其中,所述阳离子A+为咪唑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式见附图 1,其中取代基R1和R2分别为碳原子数在1~5之间的烷烃或烯烃类有机基团; 所述离子液体组成的阴离子B-为卤素,以氯离子效果最好;所述离子液体组成 中以氯代咪唑型离子液体为最佳,如: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离子液体 [Bmim][Cl]。
离子液体的回收通过下述过程实现:分离反应后,过滤的滤饼充分洗涤后, 烘干得纤维素产品,溶解于离子液体水溶液中得木质素经稀释析出后过滤分离, 烘干后得木质素产品,将最后所得的滤液进行蒸馏得到纯净的离子液体。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1、离子液体蒸汽压低,热稳定性好;
2、离子液体腐蚀性低、性能稳定;
3、分离效果好,离子液体溶剂回收容易,可以循环使用;
4、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廉,无废水、废气环境污染;
5、分离植物原料所得产物为纤维素和木质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本发明实现了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分离,可以制得纤维素含量>80%的纤维产 品和植物中>50%的木质素。纤维素产品可以作为原料直接用于造纸,也可以制 备纤维素衍生物用于日化、医药、生物等领域,制得的木质素制备木质素的改 性产品。本发明不使用挥发性有机溶剂,无环境污染,所用溶剂可回收循环使 用,生产成本低廉,具有很强的工业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离子液体溶剂中咪唑类化合物的结构式。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6采用的原料、实施条件及收益见表1,具体操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工业大学,未经大连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20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