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散热器的紧结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05610.X | 申请日: | 2009-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05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陈权霈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权霈 |
主分类号: | B21D39/00 | 分类号: | B21D39/00;B21D5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雪静;逯长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散热器的紧结方法,特别是指应用于计算机或电 子设备的散热器,以及该散热器的紧结方法,藉以改善习用冲压铆合的 缺失,进而提升产品良率、精密和质量,同时便利的用于不同形式或形 状的散热器成型。
背景技术
一般用于集成电路或电子设备的散热器,包括底板和散热器,底板 成型有多数沟槽,鳍片与沟槽对应插接而定植于底板上方,习用将鳍片 固结于底板上的方法(请参阅图1),主要将散热器1的底板10预先成型 有沟槽11,将底板10固定在治具(图未示)上,且对准于成型模具12 的下方,又成型模具12具有多数冲子13,冲子13受冲压机具带动进行 一定冲程的上、下位移,冲子13恰可穿越鳍片14两侧的间隙,而直接 冲击鳍片14两侧的底板10表面,使其产生形变,进而将鳍片14铆合定 植于底板10上以形成散热器1。
但,为提升高散热效能和有效增加散热器1的散热面积,使热量得 以快速逸散,是以目前散热器1底板10上的鳍片14配置乃相当紧密, 其相邻间隙也非常小,缘此为能让冲子13顺利的插入鳍片14两侧的间 隙进而冲压底板10,冲子13需设计的非常轻薄扁窄,因此冲压机具带动 冲子13冲击底板10时常会发生断损,使其耐用度不足;又,冲子13在 反复重力冲压底板10,其端部会产生损耗,致有其使用寿命限制。
再者,目前计算机或电子组件,甚至发光二极管灯具,其散热的空 间环境,安装位置和效率要求不一,散热器也包含有不同形状和配置的 需用,因此传统的冲压铆合方法,已无法满足并制造出所需求的散热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的紧结方法,在于改进传 统冲压铆合方法的缺失,减少冲子或刀模损害、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生 产出满足和符合目前形状多样化散热器的需求。
本发明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的紧结方法,在于减轻散 热器制造过程的震动和噪音,同时在散热器成品的质量,精密度和良率 都能再予提升,具极高的经济效率。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散热器的紧结方法,包括一导热的底座, 底座的一表面设有多数凹槽,及设于两凹槽之间的导沟;一鳍片组,包 含多数鳍片,鳍片植于凹槽中,以组成一散热器;提供一成型模具,成 型模具设有一可供给前述散热器容置的内空间,及与该导沟对应顶掣的 压端部;
进行紧迫结合制程,散热器容置于成型模具的内空间定位,通过一 定向运动的治具推压散热器滑动式的嵌入成型模具的内空间中,以及压 端部在散热器进入的同时,延导沟轴向擘入,使其两侧边壁产生形变压 迫凹槽,形变的凹槽压掣鳍片紧结一体。
又,本发明有关紧迫结合制程的一实施例,进一步可将包含底座和 鳍片组的散热器定位于治具上,成型模具安装在另一机具,通过定向运 动的机具推压成型模具,成型模具的内空间对准散热器滑动式的嵌入, 以及压端部在进入散热器的同时,延导沟轴向擘入,使其两侧边壁产生 形变压迫凹槽,形变的凹槽压掣鳍片紧结一体。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可以将散热器和成型模具相对应的呈不 同形式或形状的变化设计,达到配合不同计算机或电子组件的散热需求; 另藉由成型模具和散热器相对运动,散热器嵌入成型模具内空间,压端 部轴向擘入导沟,使凹槽压掣鳍片紧结一体,不仅制程中降低噪音、震 动,提升产品良率、精密和质量,同时也改善了习用冲压铆合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习用冲压铆合成型散热器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底座的立体图和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底座和鳍片的穿套示意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底座和鳍片的穿套示意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紧迫结合制程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平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散热器设于成型模具上,尚未紧结的俯视和平视动 作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散热器成型模具紧迫结合制程的平视动作和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紧迫结合制程的示意图。
图10、图11为本发明成型不同形状的散热器的实施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权霈,未经陈权霈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56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带材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