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板、包含该光学板的背光模块及该光学板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01640.3 | 申请日: | 2009-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44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发明(设计)人: | 蔡坪芫;陈俊彦;吕杰夫;陈忆明;蔡世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2B1/04 | 分类号: | G02B1/04;G02B6/00;G02F1/13357;B29C47/40;B29C35/02;B29C3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封新琴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包含 背光 模块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板,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相动态交联的光学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各大厂积极投入研发并采用大型化生产,促液晶显示器 (LCD)品质不断提升,迅速扩大了液晶显示器的应用领域。在LCD努力开 拓新领域的同时,背光技术的高亮度、低成本、低耗电及轻薄化亦扮演重 要角色。背光模块为液晶显示器的光源,是由冷阴极管、导光板、扩散板 及菱镜片等组件所构成。然传统制程的组装难度高且耗时,致成本高居不 下。对背光模块厂商而言,无不设法简单化模块结构,以降低成本。
目前,市售应用于背光模块的扩散板主要是在高分子基材中导入具有 不同折射率的粒子(例如二氧化钛或二氧化硅),使其分散于树脂层之间,达 到折射光线及均匀扩散光线的效果。然由于扩散粒子分散不易且原料昂贵, 致须在配方及设备上多加改进,例如以挤出制程方式制备扩散板的相关研 究中,美国专利2005/0257363及日本专利2005/329696是将扩散粒子与光 学树脂利用挤出方式成型,其缺点即是所使用的扩散粒子价格昂贵且粒子 分散不易,须额外添加分散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光学板,其包括:连续相,其由热塑性高 分子构成;以及分散相,由热固性高分子所构成,分散于该连续相。
当该热塑性高分子的重量百分比大体介于40~99.5%,该热固性高分子 的重量百分比大体介于0.5~60%时,该光学板为扩散板。当该热塑性高分子 的重量百分比大体介于90~99.99%,该热固性高分子的重量百分比大体介于 0.01~10%,该光学板为导光板。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阵列或冷阴 极管灯源;上述的扩散板,设置于该发光二极管阵列或冷阴极管灯源上; 增亮膜,设置于该扩散板上;以及另一上述的扩散板,设置于该增亮膜上。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上述的导光板;上述的 扩散板,设置于该导光板上;增亮膜,设置于该扩散板上;另一上述的扩 散板,设置于该增亮膜上;以及冷阴极管灯源,设置于该导光板一侧。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扩散板的制造方法,包括:制备由热固性 高分子所构成的分散相;制备由热塑性高分子所构成的连续相;将该分散 相导入该连续相;以及进行固化步骤,以固化该分散相。
本发明利用光学性质佳的热塑性高分子作为连续相,导入不兼容的非 极性高分子分散相,并利用动态交联固定其中一相,以形成高稳定性、低 成本及高生产效能的新一代光学板。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 施方式,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示出一种背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示出一种背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0、30~背光模块;
12、32~反射板;
14、44~发光二极管阵列或冷阴极管灯源;
16、36~下扩散板;
18、38~水平方向增亮膜;
20、40~垂直方向增亮膜;
22、42~上扩散板;
34~导光板
【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光学板,包括由热塑性高分子所构成 的连续相与分散于连续相的、由热固性高分子所构成的分散相。
上述热塑性高分子可包括聚甲基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苯乙烯 树脂、环烯烃树脂或非结晶聚酯。上述热固性高分子可为反应型的非极性 高分子。此处的反应型高分子为具有官能团的高分子,例如具有氢氧基、 环氧基或双键官能团等的反应型聚甲基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苯乙 烯树脂、环烯烃树脂、非结晶聚酯、环氧树脂或聚硅氧烷化物。当热塑性 高分子的重量百分比大体介于40~99.5%,热固性高分子的重量百分比大体 介于0.5~60%时,上述光学板可作为扩散板。当热塑性高分子的重量百分比 大体介于90~99.99%,热固性高分子的重量百分比大体介于0.01~10%时, 上述光学板可作为导光板。本发明光学板还包括紫外光防止剂或增塑剂, 其厚度大体介于0.1~1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16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携型屏幕
- 下一篇:流体整流器及使用该流体整流器的流量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