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磁接触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31412.1 | 申请日: | 2008-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55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发明(设计)人: | 远矢将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H33/66 | 分类号: | H01H33/66;H01H33/3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胡晓萍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 接触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进行降压电动机、改善功率因数用电容器等电气设备的开闭控制的电磁接触器,特别地,涉及一种打开关闭该电磁接触器的主触点的驱动机构部。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电磁接触器(开关),例如,已知有一种如图6那样的开关。图6(a)是主视图,图6(b)是侧视剖视图。如图6(a)所示,在绝缘架31内收纳有针对三相的三台真空阀32,从内置于真空阀32的未图示的触点引出有固定杆33和可动杆34。在可动杆34上通过绝缘杆35安装有压力弹簧36。如图6(b)所示,在该压力弹簧36的下部配置有一端固接于转动轴37的开闭杆38。转动轴37被绝缘架31的两侧壁的轴承39支承成能转动。另外,在转动轴37上固接有可动铁片40。该可动铁片40被由铁心和线圈构成的电磁体41的吸引力吸引,并被释放弹簧42(参照图6(a))朝反方向按压。
电磁体41的吸引力和释放弹簧42的释放力经由转动轴37传递至开闭杆38、绝缘杆35、可动杆34以进行真空阀32的主触点的接触断开动作。通过对电磁体41的线圈通电产生电磁力以吸引可动铁片40来保持主触点的触碰状态,当切断电流时,电磁力会消失,因此,可利用释放弹簧42的释放力使主触点处于切断状态(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1-67022号公报(第2页,图7、图8)
发明的公开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电磁接触器中,当在构成电磁体的轭部与可动铁片的接触部上产生间隙时,电磁力会大幅地减少。间隙的大小由设于轭部与可动铁片之间的构成零件的公差的累积决定。在专利文献1的开关中,在轭部与可动铁片之间存在轭部、底座、绝缘架、轴承、转动轴、可动铁片这样较多的构成零件。而且,由于绝缘架例如由柱形的绝缘物构成,所以,其尺寸精度与金属成品的尺寸精度相比较差。因此,存在以下问题:为了确保必要的电磁力,需进行可动铁片与轭部之间的微妙的尺寸调节或使用较大的线圈来产生较大的电磁力。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电磁接触器,该电磁接触器不使线圈大型化就能改善轭部与可动件(可动铁片)之间的连接构件的结构,从而能简单地进行轭部与可动件之间的尺寸调节。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磁接触器包括:主回路部,该主回路部具有真空阀、绝缘架及绝缘杆,其中,在上述真空阀中内置有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上述绝缘架对真空阀进行收容保持,在上述绝缘杆上安装有对两触点间施加接触压力的压力弹簧且上述绝缘杆与可动触点侧连结;驱动机构部,该驱动机构部具有开闭杆、转动轴、可动件及电磁体,其中,上述开闭杆通过压力弹簧使绝缘杆沿两触点的接触、分离方向往复运动,上述转动轴设于开闭杆的支点侧,上述可动件固接于转动轴以与开闭杆连动地转动,上述电磁体与可动件对向地配置、并对可动件进行吸引以使转动轴转动;以及底座,该底座对主回路部及驱动机构部进行固定,主回路部隔着绝缘架固定于底座,驱动机构部在未隔着绝缘架的情况下固定于底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由于将主回路部隔着绝缘架固定于底座,并将驱动机构部在未隔着绝缘架的情况下固定于底座,因此,能减少驱动机构部的构成电磁体的轭部与可动件之间的组装上的连接零件,另外,由于不存在不易实现精度的绝缘架,因此,能高精度地进行组装,从而能减少轭部与可动件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在不使线圈大型化的情况下稳定获得为实现触点的触碰是需的电磁力。
另外,在组装时,能单独组装主回路部和驱动机构部,从而能使尺寸调节及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磁接触器的主视图。
图2是从图1的箭头II-II观察到的侧视剖视图。
图3是从图1的箭头III-III观察到的主要部分的局部侧视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电磁体部的局部图,图4(a)是立体图,图4(b)是该电磁体部的轴承支承部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电磁接触器的电磁体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现有电磁接触器(开关)的图,图6(a)是主视图,图6(b)是侧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根据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磁接触器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314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