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部件剩余使用寿命的确定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20005.0 | 申请日: | 2008-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963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G·比克;R·黑克曼;M·拜尔特;M·布雷梅尔施 | 申请(专利权)人: | 勃姆巴迪尔运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K9/08 | 分类号: | B61K9/08;G05B23/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赵冰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部件 剩余 使用寿命 确定 | ||
1.用于确定在道路网的至少一个规定路段(103)上行驶的车辆、特别是轨道车辆的部件的剩余使用寿命的方法,其中
-该车辆的车辆部件(102.3)在运行中由于车辆与路段(103)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机械应变按照此至少一个路段(103)的使用区段被求出,并且
-车辆部件(102.3)的剩余使用寿命由该使用区段开始处对此车辆部件(102.3)预先给出的直到当前的使用寿命消耗和对应于此使用区段的车辆部件(102.3)的实际使用寿命消耗求出,
其特征在于,
-实际使用寿命消耗借助于采集到的至少一个路段(103)由该车辆的实际使用和对应于所述至少一个路段(103)的实际使用的相对使用寿命消耗求出,并且
-对于所述至少一个路段(103)并至少按照车辆型号预先求出相对使用寿命消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相对使用寿命消耗与使用的时刻有关,并且
-在确定使用寿命消耗时考虑所述至少一个路段(103)由该车辆实际使用的一部分的相应时刻,特别是考虑所述至少一个路段(103)由该车辆实际使用的相应时刻。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使用寿命消耗应用在测量车(102)上、特别是在该车辆和/或对照车辆上、在驶过所述至少一个路段(103)期间进行的对车辆部件(102.3)的应变有代表性的测量而求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车辆部件(102.3)的应变有代表性的测量在正常的交通运行中进行。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车辆部件(102.3)的应变有代表性的测量在一个用作测量车(102)的同一车型的对照车辆上进行。
6.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于至少一个路段(103)的相对使用寿命消耗是对于该至少一个路段(103)的第一相对使用寿命消耗,
-应用第一相对使用寿命消耗求出的剩余使用寿命是对于车辆在该至少一个的第一路段(103)上继续行驶而言的第一剩余使用寿命,并且
-应用对于道路网的至少一个第二路段的第二相对使用寿命消耗求取对于该车辆在至少一个第二路段上行驶而言的第二剩余使用寿命,
其中
-对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路段和至少车辆的型号,预先求出第二相对使用寿命消耗。
7.如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相对使用寿命消耗与使用的时刻有关,并且
-在确定剩余使用寿命时应用对于相对使用寿命消耗的未来发展情况的预测,其中
-对于相对使用寿命消耗的未来发展情况的预测尤其是应用相对使用寿命消耗的历史求出。
8.如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测量车(102)具有多个车轮(102.6)和通过弹簧(102.4;102.7)支撑在车轮上的部件(102.1,102.3),以及
-对于车辆部件(102.3)的应变有代表性的测量应用至少一个加速度传感器(104.2)和/或至少一个声传感器(104.3)和/或至少一个与车轮(102.6)和其上支撑着的部件(102.1,102.3)之间的弹簧(102.4)并行连接的道路传感器(104.1)实现。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测量车(102)具有一个底盘(102.2),该底盘具有多个车轮(102.6)和一个通过主弹簧(102.4)支撑在车轮(102.6)的车轮轴承上的底盘框架(102.3),并且
-对于车辆部件(102.3)的应变有代表性的测量应用至少两个、最好是至少四个与车轮(102.6)和底盘框架(102.3)之间的主弹簧(102.4)并行连接的道路传感器(104.1)实现。
10.如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要确定其剩余使用寿命的车辆部件(102.3)是车辆的底盘部件(10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勃姆巴迪尔运输有限公司,未经勃姆巴迪尔运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2000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