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手持式工具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80118344.5 | 申请日: | 2008-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80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T·海特哈尔希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F5/02 | 分类号: | B25F5/02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曾立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持 工具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手持式工具机。
背景技术
在现今基本上所有的在其壳体内部设有电缆的手持式工具机上,电缆自由地延伸到运动的电动机部件的附近区域中。在此情况下电缆受到无意地与电动机部件形成接触的危险及由此被损坏,以致手持式工具机不能工作。此外电缆由于它们过长及其绕圈地延伸,在手持式工具机工作及运输中倾向于相对强地振动及此外增加了与电缆交叉流动的冷却空气的气流阻力。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手持式工具机可用很小的安装成本装设一个电缆支架,该电缆支架使延伸在壳体中的电缆相对远地支撑在中心以外及由此保护电缆以免通过与手持式工具机壳体内部的运动部件的无意接触而损坏。因此这使得电故障不易发生。并且使运动部件的冷却更加有效。
通过电缆支架构造成一个闭合的框架,它将稳定及可靠地保持电缆及还使壳体加强。此外由于借助电缆支架的更好支撑则可使用不太高级的且对此成本上有利的电缆而对手持式工具机无坏处。
通过电缆支架包括支撑装置,这些支撑装置使电缆保持在壳体中离开运动部件的一定距离上,而无需轴向或径向上进一步固定该电缆,可使电缆支架及电缆特别简单地安装及在此情况下使电缆弹性地设置在壳体中。
通过电缆支架具有固定装置,在这些固定装置上可固定地夹持电缆,则可使电缆的振动振幅明显地减小及由此使其机械负荷明显地减小。
通过电缆支架能弹性支撑地被设置在组装好的壳体的第一与第二壳罩之间,电缆支架则起到加强壳体刚度的肋的作用。
通过电缆支架具有一个U形的脚,该U形脚弹性和/或形状锁合地(可锁定地)包围壳体的部件、尤其包围所述壳罩之一的螺旋拱顶(Schraubdom),该电缆支架将特别可靠地定位在壳体中。
通过电缆支架具有连接在脚上的、拐弯的且基本上平行的腿部,这些腿部各过渡到一个拐弯的侧台中,这些侧台各过渡到一个拐弯的、基本上与其垂直布置的柱中,这些柱通过一个横杆相互连接及构成一个H形的轮廓,则可得到特别多的引导面,电缆在这些引导面上可在中心之外被引导。
通过电缆支架由塑料、尤其弹性的塑料组成,它既可电绝缘也可隔离机械振动。
通过电缆支架在组装状态中尤其用其侧台支撑在碳刷靴上,碳刷靴也附加隔离振动地相对壳体被压紧。
通过电缆支架被用作在壳体的内部中手持式工具机各部件之间保持位置的、轴向的支撑装置,则设置在壳体中的部件可更好抗振动地被支承,以致可减小手持式工具机的噪音的发生。
通过电缆支架用其最外面的与脚相反的端部在径向外部压紧地支撑在壳体的内侧上,则电缆支架使壳体刚度加强。
附图说明
以下借助一个实施例并参照附图来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附图表示:
图1:根据本发明的手持式工具机的一个解体图,
图2:图1的一个放大的区段,
图3:图1的另一放大的区段,
图4a:作为细节的电缆支架的一个俯视图,
图4b:电缆支架的一个正视图,
图4c:电缆支架的一个侧视图,及
图5:电缆支架的一个立体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具有一个纵长壳体12的手持式工具机,该壳体由一个上壳罩14及一个下壳罩16组成及接收一个马达18。壳罩14,16可在一个中间划分平面14上进行组装。马达18是一个电动机及包括一个固定在壳体12中的定子17与一个设有整流子22的可转动的转子21,该整流子通过碳刷28,29及电缆50可与一个电源联接。碳刷28,29纵向可移动及轴向有弹性地各被设置在一个碳刷靴30,31中。转子21的由整流子22轴向地向后伸出的一个未示出的轴颈被支承在一个刷板19的转子轴承座20中,该刷板还承载一个马达电子单元(ELO)23及被固定在下壳罩16中。
由整流子22及碳刷28,29向上壳罩14径向地延伸着一个框架形式的电缆支架32。两个从下面由刷板19导出的电缆50通过该电缆支架在径向上向着定子17以大的距离被保持及被导向,以致它们不能接近整流子22及不能被电动机18的运动部件接触。因此整流子22或转子21的后面区域避免了通常以大的过长度及多个圈延伸的电缆。因此借助风扇25吸入的冷确空气能以小的流动阻力及由此高的速度扫过壳体12内部的待冷却区域及因此可特别有效地排出多余的热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未经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183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