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气系统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19606.2 | 申请日: | 2008-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22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饭田隆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主分类号: | H02J7/02 | 分类号: | H02J7/02;B60L11/18;H01M10/44;H02J7/00;H02M3/15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段承恩;杨光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气 系统 控制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系统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特别涉及在个别设定的 模式下对各蓄电机构进行充电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已知利用电动电机的驱动力来进行行驶的混合动力车、电 动汽车等。在这些车辆上搭载有存储向作为驱动源的电动电机供给的电力 的电池。
日本特开平8-37703号公报公开了如下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该混合 动力电动汽车具备:由外部充电器进行充电的电池;利用来自电池的电力 来驱动车轮的驱动用电动机;为了驱动车轮而间接使用的发动机;控制电 动机和发动机的工作的控制部;以及判断电池是否满足预定的规格的判断 部。当由电池规格判断单元判断为电池不满足预定的规格时,控制部控制 电动机或发动机的至少一方,使得限制驱动用电动机的输出。
为了延长一次充电能够行驶的距离,考虑通过增加搭载于车辆的电池 等蓄电机构的数量来增加容量。然而,在车辆上搭载有多个蓄电机构的情 况下,未必能使所有的蓄电机构的充电状态相同。例如,可能混有充电充 分的蓄电机构和充电不充分的蓄电机构。因此,每个蓄电机构的剩余容量 等可能不同。当每个蓄电机构的剩余容量等不同时,每个蓄电机构的劣化 的速度可能不同。但是,在日本特开平8-37703号公报中没有任何关于这 样的课题的记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缩小多个蓄电机构的劣化速度的差 异的电气系统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一种方式的电气系统的控制装置具备:改变电压的第一变压器;与第 一变压器并联连接、改变电压的第二变压器;连接于第一变压器、存储电 力的第一蓄电机构;连接于第二变压器、存储电力的第二蓄电机构;为了 供给电力而连接于第一蓄电机构的充电器;以及运算单元。运算单元,选 择向第一蓄电机构的充电的模式,选择向第二蓄电机构的充电的模式,控 制充电器、第一变压器和第二变压器,使得在所选择的模式下对第一蓄电 机构和第二蓄电机构进行充电。
根据该结构,第一变压器和第二变压器并联连接。在第一变压器上连 接第一蓄电机构。在第二变压器上连接第二蓄电机构。在第一蓄电机构上 连接充电器。个别地选择向各蓄电机构的充电的模式。控制充电器、第一 变压器和第二变压器,使得在所选择的模式下对第一蓄电机构和第二蓄电 机构进行充电。由此,能够在与各蓄电机构的状态对应的模式下对各蓄电 机构进行充电。因此,例如通过充分地对所有蓄电机构进行充电,从而能 够使各蓄电机构的剩余容量变为相等。其结果,能够提供一种电气系统的 控制装置或控制方法,其能够缩小多个蓄电机构的劣化速度的差异。
优选的是,运算单元,控制第一变压器和第二变压器,使得在所选择 的模式下对第二蓄电机构进行充电;控制充电器,使得在所选择的模式下 对第一蓄电机构进行充电。
根据该结构,通过控制第一变压器和第二变压器,从而在所选择的模 式下对第二蓄电机构进行充电,并且,通过控制充电器,从而在所选择的 模式下对第一蓄电机构进行充电。由此,能够将充电器输出的电力直接供 给到第一蓄电机构,并且,能够将充电器输出的电力间接供给到第二蓄电 机构。因此,能够充分地对第一蓄电机构和第二蓄电机构进行充电。
更优选的是,运算单元,控制充电器,使得通过输出将向第一蓄电机 构供给的电流和向第二蓄电机构供给的电流相加而得到的电流,从而在所 选择的模式下对第一蓄电机构进行充电。
根据该结构,控制充电器,使得输出将向第一蓄电机构供给的电流和 向第二蓄电机构供给的电流相加后的电流。由此,能够对第一蓄电机构和 第二蓄电机构充分地供给电流。
更优选的是,运算单元,选择使向第一蓄电机构充电的电力为恒定的 模式和、使向第一蓄电机构充电的电流为恒定的模式中的任一个模式;选 择使向第二蓄电机构充电的电力为恒定的模式和、使向第二蓄电机构充电 的电流为恒定的模式中的任一个模式。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使充电的电力为恒定的模式和使电流为恒定的模 式中的任一个模式下,对各蓄电机构进行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196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