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溶剂型层合粘合剂及复合膜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15803.7 | 申请日: | 2008-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98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上村节;笹野茂年;片冈康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9J175/04 | 分类号: | C09J175/04;B05D7/24;B32B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宏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溶剂 型层合 粘合剂 复合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溶剂型层合粘合剂及复合膜的制造方法,具 体而言涉及一种优选用于制造复合膜的无溶剂型层合粘合剂及其复 合膜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将多个膜用层合粘合剂贴合得到的复合膜广泛用于包装材料领 域。
目前为止,众所周知层合粘合剂有由含有多元醇的主剂和含有 多异氰酸酯的固化剂组成的二液型层合粘合剂。
近年来,考虑到降低环境负荷及改善作业环境,正在研究开发 不含有机溶剂的二液型无溶剂型层合粘合剂。
例如,已经提出了一种含有多元醇成分(A)和多异氰酸酯成分 (B)的无溶剂二液固化型粘合剂组合物,该组合物在刚混合成分 (A)及成分(B)之后的80℃下的粘度为900mPa·s以上(例如参 照下述专利文献1)。
另外还提出了一种二液固化型无溶剂类粘合剂组合物,该组合 物含有多元醇成分(A)和多异氰酸酯成分(B),所述(A)成分 及(B)成分中的至少一方含有选自由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聚 碳酸酯多元醇及聚氨酯多元醇构成的组中的、且在常温下具有结晶 性的至少一种多元醇成分,且以所述(A)成分及(B)成分的总量 的3~50重量%的比例含有所述结晶性多元醇成分(例如参照下述 专利文献2)。该二液固化型无溶剂类粘合剂组合物在刚混合(A) 成分和(B)成分之后的70℃下的粘度为100~1500mPa·s,在70℃ 下保持10分钟后的粘度的增加率相对于刚混合之后的粘度为120% 以下。
进而还提出了一种二液固化型无溶剂类粘合剂,所述粘合剂的 主剂含有具有酸基的多元醇,所述多元醇的全部末端羟基的30%以 上为仲或叔末端羟基,固化剂通过芳香脂肪族多异氰酸酯和多元醇 的反应得到,含有平均官能团数为1.5~2.5的异氰酸酯基封端的氨 基甲酸酯预聚物和脂肪族多异氰酸酯及/或其改性体(例如参照下述 专利文献3)。
而且,上述二液型无溶剂型层合粘合剂,在无溶剂型层合装置 中混合主剂及固化剂,将该混合物涂布在通过1对辊之间的一个膜 上,所述1对辊处于对置位置且相互在同一方向上旋转。之后,在 压辊(niproller)中将该膜与其他膜贴合,由此制成复合膜。
【专利文献1】特开2001-1726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2-249745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6-2138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无溶剂型层合装置中,利用处于对置位置且相互在同 一方向上旋转的1对辊将主剂及固化剂的混合物涂布于膜上时,有 时由于涂布时伴有空气而卷入空气,在复合膜的粘合剂层中产生微 细的气泡。另外,已知在相对于1对辊的膜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在 相互分离的各辊的表面间,产生蹼状的拉丝现象。如果发生拉丝现 象,则膜的粘合剂涂布面变粗糙,在复合膜的粘合剂层中产生微细 的空隙。
另一方面,二液型的无溶剂型层合粘合剂必须制成即使无有机 溶剂也可涂布程度的低粘度,因此,与配合有机溶剂的情况相比, 必须使主剂及固化剂的平均分子量非常小。如果减小主剂及固化剂 的平均分子量,则初期内聚力变小,为了实现粘接强度就需要养护 数日。而且,养护时存在于粘合剂层中的气泡及微细空隙移动、集 中及生长,结果产生在复合膜中形成斑点状(梨皮状、桔皮状)的 外观的不良情况。特别是在气体隔离性高的膜中,由于气泡难以排 出,所以此不良情况显著。
另一方面,还有在二液型无溶剂型层合粘合剂中将主剂及固化 剂的平均分子量增大一定程度,在高温下进行涂布的方法,但如果 在高温下涂布,则不可避免地对膜造成损坏。
另外,如果为了提高生产率而提高涂布速度,则有涂布时因上 述拉丝现象而产生的丝状粘合剂破碎、飘散在大气中生成大量的雾、 显著降低作业环境的不良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溶剂型层合粘合剂及使用所述无 溶剂型层合粘合剂的复合膜的制造方法,所述粘合剂虽然为无溶剂 型层合粘合剂,但可以消除通过其粘合的复合膜的外观不良,另外 可以在降低对膜的损坏的同时进行涂布,并且可以提高生产率,同 时可以防止作业环境降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井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井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158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