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脊骨稳定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80004927.5 | 申请日: | 2008-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6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发明(设计)人: | T·杨;J·殷;B·S·鲍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N脊椎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严志军;刘华联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脊骨 稳定 装置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为2005年3月3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No. 11/072,886的部分继续申请,No.11/072,886是2004年11月10提交 的美国专利申请No.11/009,097的部分继续申请,No.11/009,097是 2004年3月10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No.10/798,014的部分继续申 请,No.10/798,014是2003年11月5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No. 10/728,566的部分继续申请,本申请根据35 U.S.C.§119(a)要求2003 年9月24日提交的韩国申请No.2003-0066108的优先权,该申请通 过引用而整体地结合在本文中。
发明背景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稳定脊柱的方法和系统,且更具体地,涉 及固定脊柱的方法和系统,其中将一个或多个螺旋型固定部件植入和 固定到患者的脊柱的一部分中,且将包括具有各种截面的柔性、半刚 性的杆形或板形结构(下文中分别称为“杆”或“板”)的纵向部件连 接到和固定到固定部件的上端上,以为脊柱提供稳定性。
现有技术描述
退变性脊柱疾病,诸如椎间盘退变疾病(DDD)、椎管狭窄、 脊椎前移等,如果通过保守处理还没有好转的话就需要实施外科手 术。通常,脊柱减压是实施的第一个手术程序。减压的主要目的是通 过移除脊柱的某些组织来减小椎管中的和位于椎管中的神经根上的 压力,以减轻或消除压力及由压力产生的疼痛。如果移除了脊柱的组 织,则疼痛减轻,但脊柱会弱化。因此,在减压程序之后常常需要用 融合手术(例如ALIF、PLIF或后外侧融合)来稳定脊柱。但是,在手术 程序之后,融合要花费额外的时间来实现最大限度的稳定性,且通常 使用脊骨固定装置来支承脊柱,直到实现期望水平的融合。取决于患 者的特定情况和条件,脊骨固定手术有时可紧接在减压之后实施而无 需实施融合程序。在大多数情况下实施固定手术,因为其提供了术后 即刻稳定性,如果还实施了融合手术,则固定手术对脊骨提供支承, 直到实现了充分的融合和稳定性。
传统的脊骨固定方法利用刚性脊骨固定装置来支承受损的 脊柱部分以及防止受损部分运动。这些传统的脊骨固定装置包括:构 造成以便插入骨架的脊柱椎弓根或骶椎中预定的深度和角度的固定 螺钉;构造成以便定位成邻近受损的脊柱部分的杆或板;以及用于将 杆或板连接或联接到固定螺钉上从而使得受损的脊柱部分由杆或板 支承且保持在相对固定的位置上的联接元件。
美国专利No.6,193,720公开了一种传统的脊骨固定装置, 其中杆型或板型的连接部件安装在插入骨架的脊柱椎弓根或骶椎中 的至少一个或多个螺钉的上端上。诸如杆和板的该连接单元用来稳定 已被减压程序弱化的脊柱的受损部分。该连接单元还通过基本限制脊 柱的运动来防止引起患者更多的疼痛和损伤。但是,因为连接单元阻 止了脊柱的正常运动,在长时间的使用之后,脊骨固定装置可能会产 生不良作用,例如“接合区综合症”(过渡区综合症)或“融合疾病”, 从而引起与脊柱相关联的其它的并发症和异常。特别地,由于用于传 统的固定装置中的杆或板的高刚性,不容许患者的被固定的关节在外 科手术之后进行运动,而位于手术区域上面或下面的脊柱关节的运动 增大。因此,这种脊骨固定装置导致患者的灵活性降低,且邻近手术 区域的脊柱关节的应力和不稳定性增大。
已经报道过过度刚性的脊骨固定对融合过程并没有帮助, 因为刚性固定屏蔽了负荷。因此,已经进行了使用分担负荷的半刚性 脊骨固定装置的试验来消除这个问题及协助骨融合过程。例如,美国 专利No.5,672,175、美国专利No.5,540,688和美国公开No 2001/0037111公开了具有柔性设计的动态脊骨稳定装置,该动态脊骨 稳定装置允许负荷轴向平移(即沿着脊骨的竖直轴线),以促进骨融合。 但是,因为这些装置意图在骨融合程序之后使用,所以它们不太适于 没有融合的脊骨固定。因此,最后的结果是,这些装置不能防止由融 合引起的刚性固定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N脊椎公司,未经N脊椎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49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