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蓄电池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00808.2 | 申请日: | 2008-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905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西野治哉;伊吹刚;高崎静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50 | 分类号: | H01M10/50;B60K1/04;H01M2/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 波;杨本良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作例如电动汽车的电源的蓄电池单元。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搭载有作为行驶用电源的蓄电池单元。蓄电池单元具有蓄电池模块、容纳该蓄电池模块的蓄电池盒等。在这种蓄电池单元中,蓄电池盒具有容纳蓄电池的蓄电池载体和盖住该蓄电池载体的蓄电池载体盖。
以使多个蓄电池保持嵌入状态的方式在蓄电池载体的底部形成格子状的凸部,各蓄电池模块容纳在被凸部限定的凹部内。并且,蓄电池载体和蓄电池载体盖夹持、固定住容纳在蓄电池载体内的各蓄电池模块。日本专利第2758348号中公开了这种构造。
蓄电池必须要充电,其充电方法有2种:在短时间内充电的快速充电和用家庭电源花费比快速充电长的时间进行充电的方法。
蓄电池充电时,蓄电池模块发热。特别是如何增长电动汽车的行驶距离是个大课题,所以,由于想搭载尽可能大的蓄电池单元(具有多个蓄电池模块),因此在短时间内完成充电的快速充电时,因为要用大电流的电源为蓄电池充电,所以蓄电池的发热量变大。蓄电池的发热量变大,由于会导致蓄电池劣化,所以不令人满意。
在蓄电池盒中设有风扇,作为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蓄电池模块的冷却构造。在行驶过程中,驱动风扇将空气导入蓄电池盒内。各蓄电池被导入的空气冷却。日本专利第2758348号中公开了这种构造。
发明的内容
为了提高蓄电池盒的刚性,可考虑增高形成于蓄电池载体底部上的格子状的凸部。但是如果增高凸部,则各蓄电池模块中被凸部盖住的面积变大,因此,各蓄电池模块中,被导入蓄电池盒内的空气接触的面积变小。因为各蓄电池模块中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变小不利于蓄电池模块的冷却,所以不令人满意。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充分保持蓄电池盒的刚性,又可高效冷却蓄电池的蓄电池单元。
本发明的蓄电池单元包括电池盒、容纳并保持在前述电池盒内的多个电池模块,其中上述电池盒具有使冷却用气体流入内部的导入口、和向外部排出前述气体的排气口。前述电池盒包括承载前述多个电池模块的底壁部和设在前述底壁部上的分隔部,该分隔部在前述电池盒内沿横切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分隔相邻的电池模块,且该分隔部沿前述电池模块并沿与前述第二方向相互正对的平面延伸,同时该分隔部向该延伸方向倾斜,其中前述第一方向是从形成有前述导入口的一侧的第一端部指向形成有前述排气口的一侧的第二端部。
采用这种结构,既能确保电池盒的刚性,又能减小电池模块中被分隔部覆盖的范围。因此,可增大电池模块与冷却用气体的接触面积。
其结果可提供一种既确保电池盒具有足够的刚性,又可有效地冷却蓄电池的蓄电池单元。
在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中,前述分隔部在前述电池盒中,向沿前述第一方向的中央部逐渐降低。
另外,在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中,前述电池盒内配置有具备多个设在前述第一端部侧的电池模块的导入口侧电池模块群、具备多个设在前述第二端部侧的电池模块的排气口侧电池模块群,分隔前述导入口侧电池模块群的各电池模块的前述分隔部在前述电池盒中,向沿前述第一方向的中央而逐渐降低,分隔前述排气口侧电池模块群的各电池模块的前述分隔部向前述中央也逐渐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单元的电动汽车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动汽车的框架体和蓄电池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动汽车的框架体和蓄电池单元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动汽车的框架体和蓄电池单元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蓄电池单元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放大显示图5所示的前侧蓄电池容纳部的立体图。
图7是放大显示图6所示的F7范围的立体图。
图8是分解显示图6所示的蓄电池模块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蓄电池模块容纳在图6所示的前侧蓄电池容纳室内的状态下,沿宽度方向剖开前侧蓄电池容纳部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沿前后方向剖开图6所示的前侧蓄电池容纳部的上端部的截面图。
图11是沿前后方向显示图1所示的蓄电池单元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从图5所示的盖部件上卸下风扇盖和旁通管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3是放大显示图11所示的F 13范围的截面图。
图14是表示从图5所示的盖部件上分解出旁通管和风扇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分解显示图14所示的排气管单元的立体图。
图16是沿插入部的插入方向显示图15所示的管的截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未经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08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