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螺母植入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820235741.8 | 申请日: | 200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962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发明(设计)人: | 郑爱根;黄福应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31/08 | 分类号: | B29C31/08;B29C45/17;B29C45/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母 植入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螺母植入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模内植入螺母注塑的螺母植入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子产品组装中,结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主要有螺纹连接、卡扣连接等。其中,螺纹连接具有牢固、密封性能优异等优点,受到广泛应用。以手机为例,螺纹连接常通过热熔、超声或模内植入螺母注塑等方式将螺母与手机的结构件(常为机壳)相连接,螺钉设在与上述结构件(机壳)相连接的另一个结构件上,通过螺钉与螺母的连接,进而使得手机的二个结构件能连接在一起。
螺纹连接中,采用模内植入螺母注塑方式将螺母与手机的结构件相连接,首先把螺母按照其在结构件上的位置,操作员用治具将其摆放到模具中;其次,开模将模具中的螺母压入到注塑机模具后模上;再次,合模注塑把螺母包裹在塑胶内;最后,退模螺母注塑在结构件上。但上述方式会存在如下的问题:射胶时螺母的移动使产品柱位包胶; 而且由于手工操作,螺母在预压工程中深度也难以保证,在后续工序中易产生不良品,且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模内植入螺母注塑的螺母植入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螺母植入设备,所述螺母植入设备固定在机械手上,所述设备包括振盘、进给送料机构、输送部及用于将螺母推入模内的植入机构;振盘固定在进给送料机构上,输送部与进给送料机构及植入机构相连接;所述进给送料机构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其中所述第一、第二腔室通过隔离板相连接,所述隔离板设有若干与螺母的轴切面形状大小相同的通孔;所述第一腔室的顶部开有落料口,所述第二腔室的底部与输送部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螺母植入设备采用自动方式,螺母由落料口进入第一腔室并在重力作用下与第一通孔形状大小相同的螺母经隔离板滑落至第二腔室,在第二腔室内螺母向下经输送部滑落至植入机构,进入待植入注塑阶段,整个过程无需人为干涉。更进一步螺母植入设备还设有振盘,在振盘的振动作用下螺母将更快速的在第一腔室内翻转至与隔离板上的第一通孔形状相同,落入第二腔室进入待植入注塑阶段,在振盘的作用下使得进给螺母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螺母植入设备的立体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螺母植入设备的立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螺母植入设备的第二腔室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螺母植入设备的第一腔室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螺母植入设备的输送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螺母植入设备的植入机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螺母植入设备,所述螺母植入设备固定在机械手上,所述设备包括振盘1、进给送料机构2、输送部3及用于将螺母推入模内的植入机构4。
振盘1固定在进给送料机构2上,输送部3与进给送料机构2及植入机构4相连接;所述进给送料机构2包括第一腔室21和第二腔室22,其中所述第一、第二腔室(21、22)通过隔离板23相连接,所述隔离板23设有若干与螺母的轴切面形状、大小相同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腔室21的顶部开有落料口24,所述第二腔室21的底部与输送部3相连接。
所述轴切面是将所述螺母竖立,垂直地面方向,经过螺母轴心的切面,即医学所谓正剖面。
螺母从所述第一腔室21的落料口24输送至第一腔室21内,所述螺母在第一腔室21内
所述第一腔室2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5-85度;所述第二腔室22底部为向下开口的弧形,其底部具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输送部3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弧形底部的设置可以有效的提高螺母滑落至输送部的效率,且相对于平面底部还可以提高螺母的使用率。
所述第二腔室22在水平面上的横截面,其宽度略大于螺母高度。所述高度是将所述螺母竖立,垂直地面方向,其顶部至底部的距离。
所述植入机构4包括植入部41,所述植入部41包括一中空管,所述中空管的管壁开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输送部3的另一端相连接;及可推动螺母在植入部41内运动的推进部;所述中空管内径略大于螺母横截面最大直径,所述推进部套接在所述中空管内。
所述推进部包括气缸和固定在气缸活动杆上的推杆;所述推杆横截面直径小于所述中空管内径,所述气缸带动上述推杆沿中空管轴向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357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