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半焦法生产二硫化碳尾气中二硫化碳的回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27835.0 | 申请日: | 2008-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880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李怀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怀毅 |
主分类号: | B01D53/18 | 分类号: | B01D53/18;C01B31/26 |
代理公司: | 山西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 源;王瑞玲 |
地址: | 030021山西省太原***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焦法 生产 二硫化碳 尾气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二硫化碳生产中尾气处理装置,具体为一种半焦法生产二硫化碳尾气中二硫化碳的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二硫化碳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用途,在人造纤维、玻璃纸、农药、四氯化碳、橡胶、石油炼制等生产部门都有广泛的应用。传统的生产二硫化碳的方法是用木炭/活性炭与液态硫磺反应生产二硫化碳蒸汽,经液化、精馏得精品二硫化碳,每年需要消耗大量木材、木炭,不仅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而且近年来随着限制林木砍伐政策的实施,木炭供应日趋紧张,价格日益高涨,已对二硫化碳的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另外一种比较成熟的生产二硫化碳的方法是甲烷法,即利用天然气与硫磺反应,工艺先进,但设备投资大,更重要的是受气源限制,只有少数地区有条件使用该项技术,产量有限,难以满足目前国内外对二硫化碳的需求。鉴于上述原因,目前二硫化碳的生产方法主要依靠半焦法,即利用煤或焦炭为原料生产二硫化碳,我国大多数中小规模的企业均采用此种方法,但是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企业将生产二硫化碳产生的包含硫化氢、硫磺及二硫化碳的尾气直接排空,使得其中的二硫化碳成品及硫磺原料浪费,没有很好地利用,造成了经济损失,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直接排空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半焦法生产二硫化碳的尾气直接排空造成成品及原料浪费、增加生产成本、污染环境等问题,提供一种半焦法生产二硫化碳尾气中二硫化碳的回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半焦法生产二硫化碳尾气中二硫化碳的回收装置,包括吸收塔、吸收液冷凝器、再生塔及二硫化碳冷凝器,吸收塔上方通过第一管道与吸收液冷凝器连接,吸收塔下方设有尾气输入管,底部设有与再生塔下方连通的饱和吸收液输出管,饱和吸收液输出管上装有磁力泵;再生塔底部通过第二管道与吸收液冷凝器底部连接,再生塔顶部设有与二硫化碳冷凝器底部连通的气态二硫化碳输出管;二硫化碳冷凝器下方设有成品二硫化碳输出口。所述吸收塔、吸收液冷凝器、再生塔及二硫化碳冷凝器均为二硫化碳生产过程中的常用公知设备。
为了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完善其功能,又进行了以下结构设计:
所述饱和吸收液输出管上并位于磁力泵之前设置除杂器,可将尾气中夹杂的少许颗粒状杂质去除,避免堵塞管道及磁力泵;
所述二硫化碳冷凝器顶部与吸收塔之间连有二硫化碳再回收管道,可将少量未冷凝的、并含有二硫化碳气体的混合气继续送入吸收塔再循环回收,进一步提高二硫化碳的回收效率;
所述再生塔与二硫化碳冷凝器之间的气态二硫化碳输出管上还增设缓冲集液罐,缓冲集液罐下方通过第三管道与饱和吸收液输出管连接,缓冲集液罐的作用是将由再生塔顶部输出的气态二硫化碳中夹杂的未转化成气体、并且含有二硫化碳的吸收液收集起来,并由管道汇集到饱和吸收液输出管内,再次泵入再生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用半焦法生产二硫化碳所产生的尾气中粉尘含量和未反应的硫磺粉末多,本回收装置的特点可适用于该尾气,达到回收二硫化碳的目的;
2、本回收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投资较少,占地面积小,并使用一台磁力泵可满足整个回收装置的动力需要,用电量很小,仅用0.37-1.1kw/h;
3、本回收装置可在常压下连续生产,可适用于半焦法生产二硫化碳尾气流量不稳定,有时大、有时小的情况;
4、对二硫化碳尾气中二硫化碳的回收率可达90%以上,减轻了环境污染,增加了企业效益;
总之,本实用新型不仅能耗低、操作安全、回收效率高、污染少,而且与克劳斯回收系统联合使用,可使得半焦法生产二硫化碳排放的尾气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实际使用效果非常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吸收塔 2-吸收液冷凝器 3-再生塔 4-二硫化碳冷凝器 5-第一管道 6-尾气输入管 7-饱和吸收液输出管 8-磁力泵 9-第二管道 10-气态二硫化碳输出管 11-成品二硫化碳输出口 12-除杂器 13-二硫化碳再回收管道 14-缓冲集液罐 15-第三管道 16-计量罐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怀毅,未经李怀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278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太阳能聚光装置
- 下一篇:高压开关柜柜体上联接固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