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复合型海珍品增殖人工鱼礁有效
申请号: | 200820227522.5 | 申请日: | 2008-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944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关长涛;崔勇;李娇;黄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秉利 |
地址: | 266071***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型 海珍品 增殖 人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工礁石,用于近海海珍品以及珍贵鱼类的增殖与保护,属于水产品增殖设施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复合型海珍品增殖人工鱼礁。
背景技术
鲍鱼是经济价值很高的珍贵海产食品,其药用价值也很高。鲍鱼常生活于有外海水涉及、水体交换条件较好的海区,多为流急水清、盐度高、透明度大、水质较肥沃、海藻丛生的岩礁地带,尤喜栖息于岩礁裂缝、石穴等地形复杂处。我国鲍鱼的生产长期以来依赖采捕自然资源,由于过度捕捞,加上鲍鱼本身性成熟晚,生长周期长,致使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产量大大下降,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为增加鲍鱼产量,近年来我国在鲍鱼的人工鱼礁增殖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工作,目前正在向实际生产阶段转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根据鲍鱼的生活习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提供一种适合于鲍鱼生息、繁衍及资源保护的复合型海珍品增殖人工鱼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复合型海珍品增殖人工鱼礁,礁体为长方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方体礁体的顶面和底面上开有平行的V形夹缝。
对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长方体礁体的两个相对的端面上开有贯通的通孔。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V形夹缝两侧面的夹角为10°~30°。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长方体礁体为三维对称结构。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长方体礁体是用混凝土浇注成型的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长方体礁体的V形夹缝多便于鲍鱼附着,孔洞多偏于海参隐匿,诱鱼效果极佳。在水中可按任意角度灵活摆放,有较大的平面,有一定的挡流能力,且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可广泛用于喜岩礁型的鱼类以及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增殖保护,有利于渔业资源量的恢复与增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型海珍品增殖鱼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一种复合型海珍品增殖人工鱼礁的实施例,礁体为长方体,所述长方体礁体的顶面和底面上开有多条平行的V形夹缝1,所述的V形夹缝1两侧面的夹角为10°~30°。在长方体礁体的两个相对的端面上开有多个贯通的通孔2,且各通孔2轴线相互平行,各通孔2为直径约15厘米的圆孔。长方体礁体形成三维对称结构,礁体的高度约为600mm,宽度约为1000mm,长度约为960mm。长方体礁体是用混凝土浇注成型的一体结构。
长方体礁体的具体制作方法是由水泥、砂、石子和水按混凝土的工艺配制、均匀搅拌后用模具整体浇注一次成型的复合材料。礁体浇注后按混凝土的正常保养方法保养,36~48小时取模,取模后的人工鱼礁要放在露天场地,30天以后搬运,用机船运到礁区,投锚定点,推放到海里,在水中可按任意角度灵活摆放。本实用新型复合型鲍鱼增殖人工鱼礁投放到增殖海域后,可为鲍鱼海参等海珍品提供栖息场所,起到改善环境条件的作用,有利于渔业资源量的恢复与增加。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275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霞水母机械加工装置
- 下一篇:环吡酮胺阴道栓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