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移动式负压隔离舱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25531.0 | 申请日: | 2008-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405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邴占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冰轮高压氧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G10/02 | 分类号: | A61G10/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3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式 隔离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式负压隔离舱,属于移动式负压隔离舱结构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隔离舱是用于将传梁病患者单独隔离治疗,在实际的医护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不便,例如,对于病房内被患者污染的空气排放不良引起的环境污染;针对传染病患者所采取的隔离措施通常是将病人安置在一个单独病房内,医护人员通过佩带口罩、隔离服等装备进行自身防护,出入病房经过消毒处理等。由于病房内充满了传染病原微生物,往往使现有的隔离措施防不胜防,尤其当需要转移患者(如:由家庭送往医院、转院、转移病房等)时,要想使患者得到有效隔离就更加困难。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在保证医护人员工作安全的同时满足患者在舱内日常生活需要的移动式负压隔离舱。该隔离舱配套设施集中完善,可根据疫情具体情况灵活使用,具有转移方便灵活、安全有效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移动式负压隔离舱,特殊之处在于包括由缓冲间1、病室2及卫生间3构成的密封舱体,舱体连接设有一套进风系统和两套排风系统,进排风系统均由舱内所设的控制系统进行控制;为防止卫生间3内的次污染空气大量流入病室2,经进风系统送入的风分为两个分支机构,分别送入病室2和缓冲间1,病室2单独设有一套排风系统,卫生间3和缓冲间1合用另一套排风系统,进入病室2的风通过与之单独连接的排风系统排出,进入缓冲间1的风经卫生间3与之隔墙处的百叶风口4导入卫生间3,再经由设于卫生间3上方的排风系统排出;
所述缓冲间1内安装有感应式流动水洗设施、手消毒器、污染隔离服收集器具及风淋装置;
所述卫生间3内安装有淋浴房、坐便器、洗手池、镜子等生活设施,保证了病人日常生活的需要;
所述进风系统由进风口10所设的进风离心风机8、初效过滤器6、组合式空调器7、及中效过滤器9组成;
所述两套排风系统均由排风口11所设的排风离心风机12、高效过滤器13组成;病室2内的污染空气经高效过滤器13过滤后排向室外;
所述高效过滤器13的过滤效率为:对粒径大于等于0.3mm的粒子捕集效率大于99.97%。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设在缓冲间1外侧门的配电控制箱5,配电控制箱5与智能变频器连通,变频器根据输入信号情况实时改变输出电信号频率以控制排风机转速,配电控制箱5内设有依序连接的用于检测病室2、卫生间3、缓冲间1压力的微差压变送器、显示压力值的智能数字显示仪表、当压力值偏离设定值时可启动声光报警信号的声光报警器、用于实现启动时先开排风机后开送风机、关闭时先关送风机后关排风机的风机联锁要求的延时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移动式负压隔离舱的功用主要有两点:一是利用负压原理隔离病原微生物,同时将病房室内被患者污染的空气经特殊处理后排放,保证环境不受污染;二是通过通风换气及合理的气流组织,稀释病房内的病原微生物浓度,并使医护人员处于有利的风向段,保证医护人员工作安全。移动式负压隔离舱,利用标准集装箱作为病房壳体,配套设施集中完善,可根据疫情具体情况灵活使用,具有方便灵活安全有效的特点。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移动式负压隔离舱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用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成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移动式负压隔离舱参考图1,包括由缓冲间1、病室2及卫生间3构成的密封舱体,舱体连接设有一套进风系统和两套排风系统,进排风系统均由舱内所设的控制系统进行控制;为防止卫生间3内的次污染空气大量流入病室2,经进风系统送入的风分为两个分支机构,分别送入病室2和缓冲间1,病室2单独设有一套排风系统,卫生间3和缓冲间1合用另一套排风系统,进入病室2的风通过与之单独连接的排风系统排出,进入缓冲间1的风经卫生间3与之隔墙处的百叶风口4导入卫生间3,再经由设于卫生间3上方的排风系统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冰轮高压氧舱有限公司,未经烟台冰轮高压氧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255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