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燃气自动关闭阀有效
申请号: | 200820222421.9 | 申请日: | 2008-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974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周冀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冀东 |
主分类号: | F16K17/34 | 分类号: | F16K17/34;F16K17/36;F16K37/00;F16K3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68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燃气 自动 关闭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属于管道燃气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可在家用及工业用管道燃气供气过程中出现超压或欠压以及燃气发生微泄漏情况时能自动切断气路的多功能燃气自动关闭阀。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当管道燃气供气突然中断后,人们常常由于疏忽而忘记关闭阀门,这样在燃气恢复供气后,燃气就会大量泄出,引发安全事故。另外在管道或用器设施一旦出现供气超压,或者出现燃气微泄漏等情况时也会发生燃气表爆炸及其它次生事故,这同样会给用户带来极大危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进而提供一种结构原理简单,性能可靠的多功能燃气自动关闭阀,该阀能在管道燃气供气欠压和超压时自动切断气源,还可以在燃气发生微弱泄漏的时候,通过燃气浓度探测器的输出信号,对其实施控制而关闭,可更加有效地保证燃气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用于实现上述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所提供的多功能燃气自动关闭阀具有一个由主体和上盖对扣构成的腔体,主体两端开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并通过橡胶密封膜片将腔体隔为上下两个腔室,在主体中部设有使两端气口相通的阀座,其特征是:在上腔室间贯通插装有一个下端带有凸台的操作杆,操作杆中部穿插在一个上端带有平台且外侧围设有电磁线圈骨架的空芯衔铁中,衔铁平台下端通过弹簧压在骨架上面,骨架的下端设有永磁环片和衔铁片,骨架内设的电磁线圈通过插头座电源引线与阀体外燃气探测报警器联接;在下腔室内设有与操作杆同轴连接的带有上下阀板的橡胶阀头,阀头上阀板与操作杆下端凸台及膜片连接,阀头下阀板位于阀座口下,在下阀板下面设有永磁体,在主体下端设有与永磁体下平面对位配合的铁质堵头。该自动关闭阀在正常情况时,位于操作杆上部空芯衔铁平台被压下,由于线圈下端设有始终处于吸合状态的永磁环片和衔铁片,正常状态时在衔铁片的导磁作用下,空芯衔铁与衔铁片吸合,空芯衔铁平台下面的弹簧被压缩在一起,这时候操作杆便可在空芯衔铁中间上下往复活动,在燃气压力对橡胶密封膜片产生的浮力作用下,操作杆可保持一定位置,此时,阀头上阀板一端离开阀座口,燃气可以依次通过进气口、阀座口、出气口输往燃气用具。当发生下述情况时,自动关闭阀将自动关闭:1、当自动关闭阀进口压力升高并严重超出正常值时,橡胶膜片受超压后的气体压力向上移动,带动操作杆上行,由于操作杆的凸台向上移动的力量变得较大加上弹簧的张力,致使空芯衔铁脱离衔铁片吸引,此时上面的弹簧张力导致空芯衔铁平台部分进一步向上顶起操作杆,操作杆带动阀头下阀板顶压在阀座口上,使阀门关闭;2、当进气压力很低甚至停气时,由于气体对橡胶膜片上的浮力消失,在阀头下阀板下端的永磁体与阀主体铁质堵头之间的吸力作用下,使永磁体与铁质堵头吸合,操作杆下移动使内阀头的上阀板压紧阀座阀口,切断气路,阀门关闭;3、当燃气发生微泄漏时,燃气泄漏报警器会在燃气浓度到达一定范围时发出控制信号,电磁线圈接到控制信号后,会在空芯衔铁上面产生与永磁环片磁力方向相反的磁场,导致空芯衔铁与衔铁片的吸力变得很弱甚至消失,此时在弹簧的伸张力作用下,空芯衔铁脱离衔铁片,弹簧的张力作用于空芯衔铁平台部分,使平台推动操作杆上移,进而带动下阀板压紧阀座口使阀门关闭;待供气正常以及故障排除后,如需再次用气,可通过人工压下操作手钮方式,使空芯衔铁和衔铁片保持吸合,再拉动手钮带动操作杆使阀头的上下阀板均离开阀座口,此时若燃气压力正常,多功能燃气自动关闭阀会打开,用户可以正常使用燃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合理、使用安装方便、制作成本低廉、安全性能可靠等优点,消除了因燃气微泄漏和发生欠压、超压故障导致燃气表爆炸和燃气大量泄漏等危害,有效解决了燃气管道出现燃气微泄漏、超压、欠压情况下的自动保护问题,保证了燃气的安全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冀东,未经周冀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224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