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PT100测温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19815.9 | 申请日: | 2008-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133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姜磊;戴碧君;赵殿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K7/20 | 分类号: | G01K7/2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洪福 |
地址: | 116022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pt100 测温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PT100测温电路涉及电阻测温的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铂电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电阻值可以随温度线性的变化。所以,铂电阻广泛应用于温度变化范围不是很大的测温领域。通常把铂电阻都制成100欧姆阻值,由100欧姆铂电阻作为测温电阻的测温电路成为PT100测温电路。
传统的采用铂电阻的测温方式,有两线制和三线制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是由信号板提供一个恒流源,恒定的电流流过随温度变化的电阻,产生变化的电压值。CPU根据变化的电压值计算出温度的变化。两线制的测量方法受线路电阻的影响较大,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三线制测量方法可以较好的解决线路电阻的问题,它测两次电压,一次测量包括铂电阻在内线路的电压,一次测量去掉铂电阻后线路的电压,两者相减,就得到铂电阻上的电压值。不过,这样需要增加一个模拟开关,以频繁得在两个回路之间切换。而且,测温电路在信号板设计上缺乏与电压电流采样电路的通用性,如果信号板已经制作完成,就很难再扩展测温的路数。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设计一种新型的PT100测温电路,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研究设计一种新型的PT100测温电路,从而解决以往测温电路结构复杂、误差较大,测温电路在信号板设计上缺乏与电压电流采样电路的通用性,如果信号板已经制作完成,就很难再扩展测温的路数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述的PT100测温电路是由是由基准电源,电流源发生电路I,线性光耦隔离电路,电流源发生电路II,电源和接口及信号处理电路所组成。所述的基准电源即IC1输出管脚6与电流源发生电路I即IC2A的正反馈端管脚3相连。IC1输出管脚6同时经电阻R19,R20与电源地相连,分压产生一个0.416V的稳定电压,经R11送到接口及信号处理电路即IC5B的管脚6。所述的电流源发生电路I和电流源发生电路II采用同样的电路拓扑结构,IC2A【IC3A】管脚1经电阻R9【R10】、R5【R7】与IC2B【IC3B】管脚6相连,电阻R1【R3】、电容C3【C4】跨接在管脚6和管脚7之间,管脚1经R6【R8】与管脚5相连,管脚5同时经电阻R2【R4】与电源地相连,管脚7与管脚2直接相连;电流源发生电路I的输出端由电阻R5和R9的连接点引出,输出一个恒定的5mA电流,直接送到信号处理电路中端子排P的端子1输出到铂电阻上,电流经端子2再返回到电源地上;电流源发生电路II根据线性光耦隔离电路输出的电压信号,输出端由电阻R7和R10的连接点引出,产生一个对应的电流信号,送到接口及信号处理电路的端子排P的5脚输出;所述的线性光耦隔离电路即IC6的管脚1、2内部接发光二极管,作为隔离信号的输入;IC6的管脚3、4内部连接光电二极管,用于反馈;IC6的管脚5、6内部接光电二极管,用于输出;线性光耦隔离电路即IC6的管脚5、6与IC4B的管脚5、6相连,IC6的管脚3,4分别与电源地和IC4A的管脚2相连,IC6的管脚1经电阻R14、R15与IC4A的管脚1相连,IC6管脚2经电阻R16与电源正相连。IC4A的管脚3、IC4B的管脚5分别接隔离开的电源地;电阻R18、电容C8并联接在IC4B的管脚6、7之间;电容C6接在IC4A的管脚2、3之间;电容C7接在IC4A的管脚1、2之间,线性光耦隔离电路的输出即IC4B的管脚7直接连接到电流源发生电路IIIC3A的管脚3。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准电源即IC1采用美信公司的MAX6250芯片,是一个5V的基准电源芯片;电流源发生电路I和电流源发生电路II即IC2、IC3都采用LM2904双运放芯片;线性光耦隔离电路采用HCNR201线性光藕芯片、LM2904双运放芯片;接口及信号处理电路采用LM2904双运放芯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未经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1981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