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非共沸混合制冷工质高效自动分离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10170.2 | 申请日: | 2008-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884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30 |
发明(设计)人: | 王起霄;李杰;甄仌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起霄;王莹;孙颖 |
主分类号: | F25B43/00 | 分类号: | F25B43/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晓光 |
地址: | 150028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非共沸 混合 制冷 工质 高效 自动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制冷装置,特别是一种制冷设备中的制冷工质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在自动复叠制冷系统中,非共沸混合制冷工质的分离方法主要有精馏塔分离和气液分离方式。
其中:精馏塔分离的效率可达90%以上。但精馏塔填料的多少难以确定,填料少则工质不能完全分离,填料多则会引起系统压降,不利于系统的安全运行。
气液分离采用重力沉降的原理,分离混合工质,分离效率低,只有60-70%。
以上两种方法分离到最后进入到贮液器时,均不能保证完全分离成一种纯工质,从而影响了制冷效果。同时这些方案的控制系统复杂,精度不高,通常还需要在贮液器底部装设一个排液管,由手动阀门控制,或者在一定标高内装一个溢流管辅助完成分离,设备造价和运行成本都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能将不同沸点的混合制冷工质高精度分离,且已得到更好的制冷温度的制冷装置。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非共沸混合制冷工质高效自动分离装置,其组成包括:安装在制冷系统上的贮液器,所述的贮液器包括高沸点贮液器和与之串联的低沸点贮液器,所述的高沸点贮液器与所述的低沸点贮液器之间装有带有驼峰的控制管,所述的控制管上部具有控制孔。
所述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工质高效自动分离装置,所述的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及与所述的压缩机出口连接的冷凝器,所述的冷凝器与所述的高沸点贮液器连接,所述的高沸点贮液器的底部与所述的低沸点贮液器中的高沸点工质蒸发管连接,所述的蒸发管的出口与所述的压缩机连接,所述的高沸点贮液器的上部与所述的低沸点贮液器上部连通。
所述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工质高效自动分离装置,所述低沸点贮液器底部与所述的制冷系统的蒸发器连接,所述的蒸发器与所述的压缩机相连接。
所述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工质高效自动分离装置,所述的高沸点贮液器的底部与所述的低沸点贮液器底部连通管道上装有热力膨胀阀,所述低沸点贮液器底部与所述的制冷系统的蒸发器的连接管道上装有热力膨胀阀。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1.本产品在工作过程中,当低沸点贮液器中的液体高度达到驼峰连通高度的时候,在虹吸的作用下低沸点贮液器底部的高密度工质被控制管输送到高沸点贮液器中;当低沸点贮液器中的液面高度低于控制管上的控制孔的时候,虹吸停止。当低沸点贮液器中的液体再次虹吸高度的时候,再次虹吸。这样,通过反复以上过程,最终将两种工质分离成两种单一工质,保证蒸发器安全运行。
2.通过设置在低沸点贮液器中的高沸点工质蒸发管,使得高沸点工质蒸发过程中带走热量进行制冷。使得进入低沸点贮液器的混合工质冷凝为液体,并通过工质重力的不同混合在其中的高沸点工质落到低沸点贮液器底部通过带驼峰的控制管分离出去,保证进入蒸发器的工质为低沸点工质。当高沸点工质采用R22,低沸点工质采用R23时,低沸点贮液器的制冷温度能够达到-40℃,而对外工作的系统蒸发器的制冷温度能够达到-65℃。
3.通过对控制孔高度的调整,本产品能够灵活控制混合工质分离速度,从而调整分离级数。
4.适用范围广,本产品能够适合各种不同的非共沸点的制冷工质的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关于控制管上控制孔部位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非共沸混合制冷工质高效自动分离装置,其组成包括:安装在制冷系统上的贮液器,所述的贮液器包括高沸点贮液器3和与之串联的低沸点贮液器8,所述的高沸点贮液器与所述的低沸点贮液器之间装有带有驼峰的控制管6,所述的驼峰位于所述的低沸点贮液器8之内,所述的带有驼峰的控制管上部具有控制孔14。
实施例2:
实施例1所述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工质高效自动分离装置中,所述的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及通过管道与所述的压缩机出口连接的冷凝器2,通过冷凝器进行液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起霄;王莹;孙颖,未经王起霄;王莹;孙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101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