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渔线轮弯座与线壳之连接结构的改良有效
申请号: | 200820203323.0 | 申请日: | 2008-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981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张良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宝熊渔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89/01 | 分类号: | A01K89/01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彭长久 |
地址: | 523710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渔线轮弯座 连接 结构 改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线轮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渔线轮弯座与线壳之连接结构的改良,其通过于弯座与线壳之间增设一加固件来增强弯座与线壳的连接结构强度。
背景技术
如图1和图2所示,习知之渔线轮的结构主要由渔线轮主体10和配装于渔线轮主体10上的线壳20、线轮30、摇柄40等部分组成,线壳20的两端分别枢设有弯座21和方座22,弯座21的根部通过螺钉锁固于线壳20的外侧面上,弯座21的尾端设置有一抛线轮23,该抛线轮23与方座22之间设置有一导线弧24。使用时,操作者通过摇动摇柄40来带动线壳20旋转,利用该抛线轮23和导线弧24的导引作用,将渔线捲绕于线轮30上。其中,在鱼上勾后快速收线的过程中,通常弯座21承受着渔线经由抛线轮23传递给它的强大拉力,因此,需要将该弯座21设计得较粗壮,以避免弯座21中部被拉断。
然而,经过长久之实践经验分析发现,常常出现断裂的部位并非弯座21的中部,而是线壳20上与弯座21根部固接的延伸部202,这是由于该延伸部202为一延伸形成的悬空结构,其结构强度有限,以至不能承受长时间重复不断的拉扯,尤其在钩上大鱼时,受到较大的拉力作用时,容易出现裂痕甚至拉断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渔线轮弯座与线壳之连接结构的改良,其通过于弯座与线壳之间增设一加固件来增强弯座与线壳的连接结构强度,从而有效杜绝线壳与弯座之连接处损坏或断裂问题的产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渔线轮弯座与线壳之连接结构的改良,其弯座的根部通过第一螺钉锁固于线壳之延伸部的外侧面上,弯座根部与线壳之间进一步由一加固件连接,该加固件的第一尾端由前述第一螺钉压紧于弯座根部之外表面上,加固件的第二尾端锁固于线壳的另一位置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加固件为片状冲压件。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另一位置为线壳的底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加固件包括有交叉连接的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其交叉连接端为加固件的第一尾端,其另一端为加固件的第二尾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的第二尾端被折弯后锁固于线壳的底部,其折弯处紧贴于线壳上形成承载拉力的杠杆支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尾端由第二螺钉锁固。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加固件为不锈钢或铝合金材料。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增设一加固件,该加固件的第一尾端锁固于弯座的外侧面上,加固件的第二尾端锁固于线壳底部上,由加固件提供弯座一向线壳底部方向的拉力,以有效分担来自渔线的强大作用力,减少线壳之延伸部所承受的拉力,从而增强弯座与线壳的连接结构强度,达到避免线壳之延伸部损坏现象出现的目的。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组装立体示图;
图2是图1中的局部示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5是图4的侧视图;
图6为图5中M-M位置处的截面示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渔线轮主体 20、线壳
201、底部 202、延伸部
21、弯座 22、方座
23、抛线轮 24、导线弧
30、线轮 40、摇柄
50、螺钉 51、第一螺钉
52、第二螺钉 60、加固件
601、第一尾端 602、第二尾端
61、第一连接片 62、第二连接片
70、轴套 80、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宝熊渔具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宝熊渔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33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脆红李的授粉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双筒旋转芽菜培育装置及芽菜培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