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砭针有效
申请号: | 200820201904.0 | 申请日: | 2008-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408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丁文清;陈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文清;陈兵 |
主分类号: | A61H39/04 | 分类号: | A61H39/0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温 旭 |
地址: | 519000广东省珠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砭针。
背景技术
砭术位列我国四大医术(砭、针、灸、药)之首,利用特制石料在人体表面经络上进行按压,借以达到医疗保健目的。其治疗原则是“以痛为输”,也是针灸、推拿、按摩、刮痧的前身。
古人用砭术治病的记载很多:如《扁鹊见蔡桓公》中记载:“疾……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这里的“石”,即指砭术;《说文》有:“砭,以石刺病也”;又有“针砭时弊”之说。古文记载虽多,却没有说明砭石的形状,时至今日,大有失传之虞。
《灵枢九章十二原》中曰:“员针者,针如卵形,摩分(肉)间,不得伤肉”。从上可知,用砭针按压在肌肤时,既要有痛感,又不能伤及皮肉。
1999年12月22日公告的、公告号为CN 2354559Y的中国实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中医治疗保健用的板形砭石”。2002年11月27日公告的、公告号为CN 2522065Y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砭石珠贴”。这两种砭石都不能满足按压在肌肤时,既要有痛感,又不能伤及皮肉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克服现有砭石不能满足砭术要求、名不符实的缺陷,提供一种真正能达到砭术要求的新型砭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新型砭针包括砭针本体,其特征在于:该砭针本体端部呈锥形,其锥度以按压在皮肤上,有痛感又不伤及皮肤为准。如此设计,治疗时,只要将砭针本体的锥形端部对准最痛点轻轻柔压即可,可以治疗颈椎病、肩周炎、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也可适用于肌腱、韧带、肌肉和关节各种创伤性和退行性炎症的治疗。砭针本体如选用远红外陶瓷材料,效果更好。
作为优化,其还包括胶布,所述砭针本体就设置在该胶布胶面的中心部位,并配有保护膜。如此设计,使用时,揭开保护膜,将砭针本体的锥形端部对准最痛点轻轻柔压1分钟,然后,再用胶布粘在肌肤上即可。每粒砭针可以持续作用三到五天,十分方便。胶布如选用高科技无纺胶布,不怕沾水,可以冲凉。
作为优化,所述砭针本体周围的胶布上设有呈放线形分布的切缝。如此设计,将胶布粘贴在肌肤后,由于砭针本体的支撑,切缝会被撑开,形成透气缝隙,有利于皮肤透气。
作为优化,所述保护膜上开有容针孔,所述砭针本体就设置在该容针孔内,保护膜的外缘与该容针孔之间设有易揭缝。如此设计,保护膜在易揭缝处被切断,从此处揭去保护膜更加容易。
作为优化,所述砭针本体端部呈圆锥形,其锥心角在90~160°之间。
作为优化,所述砭针本体端部呈正多棱锥形,其外接圆锥的锥心角在90~160°之间。
本新型砭针是在传统医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和材料学研制出的新一代治疗工具,它具有如下特点:
1、保留了传统医学砭针的特点,通过针尖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的目的;
2、传统的砭针需要医生的按压,才能达到治疗效果,新型砭针通过特殊无纺胶布的粘贴,达到持续按压的效果,圆锥体的尖端对痛点和穴位的压迫产生良性刺激,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3、如果砭针本体选用含氧化硅和氧化钛的陶瓷制成,表面喷涂半导体硅素薄膜,可以产生远红外线的功能。远红外线被人体吸收后,可使体内水分子产生共振,使生物细胞处于最高振动能级,达到每分钟2000次。由于生物细胞产生共振反应,可将远红外线的热能传递到人体皮下较深的部分(40mm),皮下深层温度上升,产生的温热由内向外散发。形成热反应,促使皮下深层升温,并使微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强将妨害新陈代谢的障碍清除,重新使组织复活,所以远红外线对于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引起的多种疾病均具有改善和防治作用。
4、砭针本体采用生物陶瓷材料高温烧结而成,半导体材料能释放出负电子,使疼痛状态下紊乱的表皮电位恢复到生理的负电状态,从而抑制疼痛。
本新型砭针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疗效明显的优点,可以治疗颈椎病、肩周炎、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也可适用于肌腱、韧带、肌肉和关节各种创伤性和退行性炎症的治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新型砭针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新型砭针实施方式一砭针本体的轴向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新型砭针实施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新型砭针实施方式二砭针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新型砭针实施方式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砭针本体、2为胶布、3为保护膜、4为切缝、5为易揭缝。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文清;陈兵,未经丁文清;陈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19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