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压力锅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01627.3 | 申请日: | 2008-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312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杨达开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达开 |
主分类号: | A47J27/086 | 分类号: | A47J27/086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禹小明 |
地址: | 528306广东省佛山市顺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力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力锅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电压力锅,属于现有电压力锅的改进技术。
背景技术
现有自动电压力锅大都是由独立的控温装置来控制温度,由另一独立的控压装置控制压力。由于是用两个独立的装置来实现控温控压,所以结构较复杂、成本高。中国专利ZL200420046308.1公开了一种自动电压力锅控温控压装置,较好解决上述问题,但调整较困难,影响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调整方便的既控温又控压的电压力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由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电压力锅,包括锅体、外锅、内锅、锅盖、发热盘,锅盖与内锅之间设有密封圈,内锅置于发热盘上,发热盘与外锅底部之间设有弹性体,其特征是:在发热盘底部和外锅底部设有控温控压联合装置。
进一步地,控温控压联合装置包括双金属控温器和压力驱动机构,所述双金属控温器包括闪动开关和双金属片,双金属片的一端与闪动开关一起经外锅、弹性体紧密固定在发热盘的底脚,双金属片的另一端通过顶杆与闪动开关的簧片相接;压力驱动机构固定在外部不容易变形移位的地方并与双金属片的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地,还包括导热片,导热片的一端固定在外锅底部,另一端与双金属片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地,压力驱动机构包括支架和压力调节螺钉,支架上设有与压力调节螺钉相对应的螺孔,压力调节螺钉上设有锁定螺母,压力调节螺钉的尖端正对双金属片。进一步地,压力调节螺钉的尖端靠近顶杆。
本实用新型的控温控压原理如下:当压力锅处于压力工作状态时,锅内压力经内锅、发热盘传至弹性体,使弹性体和外锅产生弹性变形,发热盘向下位移,并带动双金属控温器向下位移。至设定值时,驱动机构的调节螺钉触动闪动开关,切断电源。由于压力锅在压力工作状态时,双金属控温器感应的温度低于其动作温度,此时双金属控温器实际作用等同于微动开关。当压力锅无水工作或工作压力很低时(如烹饪吸水很强的物质时),双金属控温器向下位移的距离不足以使闪动开关动作,此时双金属控温器起控温作用。当温度达到设定值时,闪动开关动作切断电源,也就是说该控温控压联合装置只要压力或温度其中之一达到设定值时就能动作,从而控制发热盘的工作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用一个闪动开关就可以实现对压力锅的温度和压力进行自动控制,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成本低,而经过改进的压力驱动机构,使工作压力的调节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锅体1、外锅2、内锅3、锅盖7、发热盘4。锅盖7与内锅3之间设有密封圈8,内锅3置于发热盘4上,发热盘4与外锅2底部之间设有弹性体5。双金属控温器包括闪动开关61、调节螺钉611、双金属片612、顶杆614。已经由调节螺钉611调好动作温度的闪动开关61,经导热片62、外锅2、弹性体5紧固在发热盘4底脚,导热片62一端与双金属片612的一端613相接,另一端固定在外锅2底部。压力驱动机构包括支架631、压力调节螺钉632以及锁定螺母633,设置于外锅下部不容易产生变形、位移的地方。其位置恰使其调节螺钉632尖端正对双金属控温器的顶杆614附近。压力调节螺钉632调至设定位置,并由锁定螺母633锁定。
电压力锅工作时,随锅内压力增大,锅内压力经内锅3、发热盘4传至弹性体5,使弹性体5和外锅2产生弹性变形,发热盘4向下位移,双金属控温器随着发热盘4向下位移。当位移达设定值时,压力驱动机构的压力调节螺钉632触动闪动开关61,断开加热电路。由于此时外锅2锅底温度低于双金属控温器的动作温度。此时,双金属控温器的作用等同于微动开关。当压力锅干烧或烹饪吸水性很强的物质时,锅内没有压力或压力很低时,双金属控温器的向下位移未到设定值,此时外锅2锅底温度不断上升,温度经导热片62传递至双金属片12,当温度达到双金属控温器的动作温度时,闪动开关61动作断开加热电路。此时双金属控温器作为温度控制器起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达开,未经杨达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16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充气按摩器
- 下一篇:SMD发光二极管支架改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