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软管与硬管连接用管接头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01013.5 | 申请日: | 2008-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097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陈杰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杰良 |
主分类号: | F16L33/22 | 分类号: | F16L33/22;F16L1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罗晓林;李志强 |
地址: | 523775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软管 连接 管接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管接头连接结构,具体地说是一种软管与硬管连接用管接头结构。
背景技术
实际生活中的很多设备器具都需要连接软管,现有技术中,一般先将软管套在硬管上,硬管与软管连接的端部一般开有一环形槽,然后通过金属卡箍套在软管上,将软管卡紧在硬管上。很明显,这种方式的连接结构存在不少缺陷,安装金属卡箍时力度难以把握,用力过大,容易损坏卡箍,用力过小,则容易造成软管与硬管连接不稳固,使软管松脱漏水;另外,金属卡箍在潮湿的环境中长期存放,容易生锈,使用时水管将存在松脱漏水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稳定、牢靠的固紧软管的软管与硬管连接用管接头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软管与硬管连接用管接头结构,包括套于软管上的管接头本体及套在管接头本体上的管套,所述管接头本体的内孔内圆台形,位于圆台顶端的管壁为齿形管壁,齿大小一致且均匀分布,相邻齿之间以槽间隔。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改进,管接头与管套之间为螺纹连接,管套外壁表面还设有防滑纹。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管接头本体内壁表面为粗糙面。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时只需将套有软管的硬管插入管接头本体内,管接头本体齿形壁端被挤扩,旋动管套,即实现了软管的紧固和定位。管套外壁表面还设有防滑纹,方便了管套的旋动,安装拆卸也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管接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2所示,本方案公开了一种能稳定、牢靠固紧软管的软管与硬管连接用管接头结构。
本实用新型包括套于软管端部的管接头本体1以及套在管接头本体1上的管套3,管接头本体1的内孔为圆台形,位于圆台顶端的管壁为齿形管壁,齿大小一致且均匀分布,齿之间以槽2间隔,齿的形状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梯形或其他形状,在此不作一一描述。在管接头本体1外壁表面和管套3内壁表面设有相互匹配的螺纹4。管接头本体内壁表面还设为粗糙面,增加了管接头本体1与软管间的摩擦力,更加牢靠的固紧软管。使用时将套有软管的硬管插入管接头本体1内,管接头本体1齿形壁端被挤扩,旋动管套3,使管套3向管接头本体1齿形壁端旋进,管套3在旋进中压迫着管接头本体1,使管接头本体1齿形壁端压挤软管,即实现了软管的固紧与定位。
同时,管套3外周还设有便于旋动的防滑纹5,方便了安装拆卸。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他方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在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发明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杰良,未经陈杰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10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