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数字有线电视机顶盒调谐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20200785.7 | 申请日: | 2008-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9888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马善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易迩达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5/50 | 分类号: | H04N5/50;H04N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宣国华 |
地址: | 511442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字 有线电视 机顶盒 调谐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调谐器,尤其涉及一种数字有线电视机顶盒调谐器。
背景技术
有线电视数字接收系统,一般为接收解码器(TRD-C)或机顶盒(STB-C),目前,普遍采用机顶盒来接收数字有线电视信号。其基本功能是接收有线电视数字信号(51MHZ-860MHZ),该信号经馈线传入调谐器中,调谐器由接收机控制,从这宽带的信号中选择出一个单独通道,通过频率变换等过程,再由机顶盒内的主机板进行信号处理,最终输出模拟音/视频信号供用使用。目前市面上性能高、灵敏度好的调谐器结构复杂,而结构简单的调谐器则性能低、灵敏度差,性价比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性能高、灵敏度好的用于数字有线电视机顶盒的调谐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方案实现:一种数字有线电视机顶盒调谐器,包括:射频衰减模块,用于将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衰减至下变频模块适配电平;下变频模块,用于将接收到的射频信号变频为解码模块适用的解码频率;解码模块,用于对变频后的信号进行解码;接收到的射频信号经射频衰减模块接入所述下变频模块射频信号输入端,下变频模块的中频信号输出端口连接解码模块的中频信号输入端口;解码模块的中频增益控制输出端连接中频增益控制输入端接,解码模块的射频增益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射频衰减模块的射频增益信号输入端,解码模块的各时钟控制端与下变频模块的对应端口连接;解码模块通过各数据输出端口输出到主控板上各对应的端口。
本实用新型还做了以下改进:在所述的下变频模块和解码模块的中频输入输出连接端口之间设置用于改良信号的中频滤波模块。
另外,接受到的射频信号源经过下变频模块中的环路滤波输出到其他调谐装置。
本实用新型调谐器电路组成结构简单,同时保持了性能高、灵敏度好的特点,适合于有线电视数字接收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建立在两个主要集成电路的优选方案上,其一是高集成度下变频模块采用IC RF4800,其二数据流解码模块采用IC STV0297E,射频衰减模块采用普通RF衰减器。
如图1所示,射频信号输入端连接射频衰减模块,射频衰减模块信号输出端连接下变频模块信号输入端。下变频模块包括了:中频增益控制输入端、中频信号输出端、串行时钟输入端、串行数据输入端、给解码模块的参考时钟输出端、环路输出端。解码模块对应的设有中频增益控制输出端、中频信号输入端、串行时钟输出端、串行数据输出端和参考时钟输入端,还设有射频增益控制输出端连接到射频衰减模块的射频增益控制输入端;下变频模块和解码模块的中频输入输出连接端口之间还设置用于改良信号的中频滤波模块。解码模块与主控制机间的接口,包括串/并行数据流、数据流时钟、同步信号和错误提示信号以及I2C总线和复位端。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来自室内的有线电视数字信号,在F型插头上馈入,再经可调RF衰减器电平调整后输入到下变频模块。下变频模块将射频信号转换为解码模块可以识别的中频信号,经过中频滤波模块SWF后输入到解码模块。同时解码模块的参考时钟由下变频模块提供。解码模块对下变频模块和射频衰减器设有的中频增益控制端和射频增益控制端连接相应端口,形成反馈网络,实现自动增益控制。
解码模块将解码后的数据通过串/并行数据流、数据流时钟、同步信号和错误提示输送到后级主控制板。后级主控制板可以通过I2C总线和复位端控制解码模块,并由解码模块通过串行时钟端SCL和串行数据端SDA使下变频器从信号源选择需要解码的频道,达到随意收看不同频道的效果。
与此同时,射频信号进入下变频模块后还可以通过环路滤波输出到另外其他的解码装置使用,例如室内其他分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易迩达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易迩达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07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