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滑拉制成型阀门手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83004.8 | 申请日: | 2008-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681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张旭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旭来 |
主分类号: | F16K31/60 | 分类号: | F16K31/6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浙江省温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滑 拉制 成型 阀门 手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阀门的手轮,尤其是一种使用舒适、强度好的防滑拉制成型阀门手轮。
背景技术
为克服浇铸成型的阀门手轮制作工艺复杂、能耗大,污染环境。一种用金属板材拉制成型的阀门手轮业已面市,这种拉制成型的阀门手轮,具有制作工艺简单,节能,不污染环境的优点,但存在强度差,连接孔单一,不能很好的与现有阀门配合使用。
申请人在专利号200420082358.5的实用新型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拉制成型的阀门手轮,包括外环10、内环20、多个辐条30、内环20上设有中孔40,外环10与内环20及多个辐条30之间形成多个沿圆周均匀分布的轮框50,其特征是轮框50的边沿上设有加强筋60,为适应不同截面形状的阀杆,该新型进一步在在内环20上再放置衬芯70,衬芯70上设有拉伸孔80,衬芯70嵌在内环20中,衬芯70上的拉伸孔80与内环20上的中孔40重合配置。根据阀杆的截面形状可更换不同形状的拉伸孔80。
上述的拉制成型的阀门手轮,虽可提供使用者一具有增强功效的拉制成型的阀门手轮,确实具有进步性,但是在实际使用时却发现其结构中还存在有若干缺点,造成该阀门手轮在实际应用上,未能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而其缺点可归纳如下:
1、供手握持转动的外环为表面光滑的圆环,容易打滑;
2、供手握持转动的外环横截面大致呈“Г”形,手指进入凹部容易被轮框上的加强筋所压,感觉不舒适;
3、轮框5边沿上的加强筋6使辐条的截面呈“ㄇ”形以提高辐条刚度,但由于加工原因,强筋6的高度不可能太高,因此刚度的提高受到限制。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拉制成型的阀门手轮存在的缺陷,申请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防滑拉制成型阀门手轮,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拉制成型的阀门手轮,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使用舒适、强度好的防滑拉制成型阀门手轮,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防滑拉制成型阀门手轮是由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防滑拉制成型阀门手轮,包括外环、内环及多个辐条,所述外环、内环与多个辐条形成多个沿圆周均匀分布的轮框,所述轮框的边沿向下冲设有加强筋,所述内环上设有中心孔,其中所述外环的外圆周上均匀设有压花。
除上述必要技术特征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进一步补充如下技术内容。
所述的防滑拉制成型阀门手轮,其中所述设于外环的外圆周上的压花是多个均匀分布的内凹圆弧柱。
所述的防滑拉制成型阀门手轮,其中所述均匀分布于外环的外圆周上的内凹圆弧柱压花的轴线与所述手轮轴线平行。
所述的防滑拉制成型阀门手轮,其中所述均匀分布于外环的外圆周上的内凹圆弧柱压花的轴线与所述手轮外环轮缘一致,呈弧线设置于外环轮缘的角上。
所述的防滑拉制成型阀门手轮,其中所述构成轮框的外环内侧加强筋向下延设有弧形护板。
所述的防滑拉制成型阀门手轮,其中所述辐条中部设有沿长度方向的加强凸肋。
所述的防滑拉制成型阀门手轮,其中所述凸肋为凸出于辐条板平面上,或下凹于于辐条板平面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防滑拉制成型阀门手轮可达到相当的技术进步性及实用性,并具有产业上的广泛利用价值,其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1、外环的外圆周上均匀设有压花,提高了手握轮缘的防滑效果;
2、所述构成轮框的外环内侧加强筋向下延设有弧形护板,防止手握时手指被轮框上的加强筋所压,增加握持的舒适感;
3、所述辐条中部设有沿长度方向的加强凸肋,提高了手轮的刚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防滑拉制成型阀门手轮具有上述诸多优点及实用价值,其不论在产品结构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拉制成型阀门手轮具有增进的突出多项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并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旭来,未经张旭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830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