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插座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78663.2 | 申请日: | 2008-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539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王运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尔集团公司;青岛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6 | 分类号: | H01R13/66;H04B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韩登营;张焕亮 |
地址: | 266103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座,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节能效果的插座。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源插座一般不带开关或者仅具有手动开关。对于智能网络家电系统,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控制将家电关闭,却不能通过远程控制断开插座的电源。在关闭电器而没断开插座电源的情况下,与插座相连的电器仍会消耗部分电能,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座,可以实现远程控制插座电源的接通和断开,已达到节能之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座,包括插座本体104,还包括:通信单元101,用于接收接通或断开插座本体的指令,并生成相应的控制信号传输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用于根据通信单元101传输的控制信号接通或断开插座本体。
其中,所述通信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天线、匹配电路和射频收发器,所述射频收发器与控制单元连接。采用上述构造能够实现对插座电源通断的控制。
较佳的,所述射频收发器是CC2500或CC1100射频收发器。采用这种射频收发器使电路实现方式更加简单。
可选的,所述射频发射器与控制单元的连接为通过UART接口连接。采用这种接口能稳定传输控制信号。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继电器103,所述继电器103的端子A连接通信单元101,继电器103的端子B接地;所述继电器103上有触点A和触点B,触点A和触点B分别与火线和插座本体104的火线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三极管102,所述三极管102的基极与所述通信单元101连接,所述三极管102的发射极与继电器103的端子A连接,三极管102的集电极与直流电源连接。控制单元还包括三极管能够进一步实现对插座电源通断的控制。
较佳的,所述直流电源为5V直流电源。
可选的,所述直流电源由电池提供。采用电池提供直流单元,结构简单。
较佳的,所述直流电源由与交流电源连接的变压器提供。可以不用更换电池,方便使用。
较佳的,所述通信单元101在787MHZ—797MHZ频段和430MHZ—435MHZ频段工作。
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可以对插座的开关进行远程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座的原理图;
图2为插座的通信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在智能家电网络中应用本实用新型插座的原理图。
图4为通过遥控器应用本实用新型插座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座的原理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座1包括:插座本体104、通信单元101、三极管102和继电器103。
插座本体104上具有插孔,其中,一个插孔与零线相连,另一个插孔通过继电器103的触点与火线相连。插座本体104的插孔可供家电2的电源插头插入。在继电器103的触点A与触点B接通时,插座本体104的两个插孔分别与电源的零线,火线接通,家电2可从插座本体104取得电源而工作。
三极管102和继电器103组成了对插座本体104上的火线进行控制的的控制单元。通信单元101可与后述的家庭控制中心3(参照图4)进行通信,在接收到家庭控制中心3发出的接通或断开插座本体104电源的指令后通信单元101会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控制单元根据通信单元101发出的控制信号接通或断开插座本体104与电源火线的连接。
图2示出了插座1的通信单元10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通信单元101包括射频收发器101a和匹配电路101b。本例中所述射频收发器101a可采用通用的CC1100芯片或CC2500芯片,其一端通过UART接口与控制单元中的三极管102相连接,射频收发器101a的另一端通过匹配电路101b连接至天线。所述匹配电路101b由天线匹配电路、接收电路和滤波/阻抗传输电路构成。接收电路和滤波/阻抗传输电路分别与射频收发器101a和天线匹配电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尔集团公司;青岛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海尔集团公司;青岛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786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