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LED控制系统中的数据传送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77800.0 | 申请日: | 2008-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93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庞凤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G09G3/32 |
代理公司: | 信息产业部电子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郭 禾 |
地址: | 518053***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ed 控制系统 中的 数据 传送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控制系统,尤其涉及一种LED控制系统中的数据传送电路。
背景技术
LED控制系统一般包含发送器,分配器和扫描板三个部分。视频数据通过发送器传送到分配器,分配器再将数据分别发送到每个扫描板,扫描板最终将数据显示到屏体,以此显示视频图像。另外控制器有时需要屏体的信息,例如屏体的温度,模块的工作状况等,这时扫描板要将数据回传到发送器,发送器接收数据并作相应的处理。现有技术中发送器与扫描板之间通过串行线传送数据,由于串行线是两条线,且发送器与扫描板的距离一般较远,因此传输线越多需要的成本就越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LED控制系统中的数据传送电路,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发送器与扫描板之间通过串行线传送数据,其成本较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LED控制系统中的数据传送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2、第一隔离光耦PC01、第二隔离光耦PC02和第二三极管Q3,其中,
第一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送器的数据发送端口连接,其集电极通过第一电阻R18与第一隔离光耦PC01中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其发射极接地;
第一隔离光耦PC01中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发送器上的直流电源VDD2连接,第一隔离光耦PC01中的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直流电源L″连接,该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二隔离光耦PC02中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
第二隔离光耦PC02中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正向通过第一二极管D3与数据传送线连接;第二隔离光耦PC02中的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二电阻R17与发送器上的直流电源VDD2连接,且通过第三电阻R21与发送器的数据接收端口连接,以及与第二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第二隔离光耦PC02中的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第二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发送器的数据接收端口连接,其发射极接地。
所述直流电源L″是发送器的交流电源经过半波整流、分压、滤波、稳压后的直流电源,L″有三种电平,分别为U、U/2、0。
所述传送器的交流电源的零线正向通过第二二极管D02与所述数据传送线连接。
所述第一隔离光耦PC01中的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二隔离光耦PC02中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之间并联有第四电阻R02;
所述第二隔离光耦PC02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通过第一电容C23连接。
所述传送器的交流电源的零线与数据传送线之间并联有第二电容C02。
所述数据传送线上没有数据传送时,发送器的数据发送端口保持高电平,数据传送线上的电压为U/2;所述数据传送线接收数据时,发送器的数据发送端口保持高电平。
所述发送器的数据发送端口发送数据“1”时,所述直流电源L″的电压为U/2,所述发送器的数据发送端口为高电平;所述发送器发送数据“0”时,所述直流电源L″的电压为0,所述发送器的数据发送端口为低电平。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因此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简单、实用的硬件电路,将数据传送线降低到一条,减少了线材成本,并且本实用新型采用基波传输数据不需要调制解调,通过微处理器的简单控制程序即可完成数据传送,增加了系统设计的灵活性,减少了CPU的外围电路;采用本实用新型后,发送方能够对已发送数据的正确性进行检测,在发现数据发送错误时能够及时重发数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LED控制系统中的数据传送电路的电路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LED控制系统中的数据传送电路进行数据发送的流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LED控制系统中的数据传送电路进行数据接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778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