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雾化烟充电用电子烟盒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77579.9 | 申请日: | 2008-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143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兴;邱伟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文兴 |
主分类号: | A24F47/00 | 分类号: | A24F4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2000山东省聊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雾化 充电 用电 烟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烟盒,特别涉及一种便携、美观、可给电子烟充电的电子烟盒。
背景技术
电子烟是随着科技进步以及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而产生的一种时尚健康的科技新产品。这种烟不仅外观和普通的真烟差不多,而且还具有普通真烟所没有的多种味道和口感,能够使吸烟者产生欣快感和放松感。
由于受电子烟产品自身结构以及不完善性所限制,现在电子烟所用电池的容量最大也就几百mAh,容量小的甚至只有几十mAh,然而电子烟是一种瞬间消耗电流极大(通常能达到1.2A左右)的电子产品,这么大的消耗电流所产生的后果就是电池不耐用,一般如果连续使用的话几个小时就能把电量耗光,使用者必须对电池充电后才能继续使用电子烟。然而,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人们是不可能整天在身边放个充电器以备不时之需的,这对于那些烟瘾比较大的一些朋友来说,有烟不能抽那无疑是一种折磨。
以往的电子烟产品只有光秃秃的一支电子烟,没有烟盒,让用户携带非常不方便。电子烟没有烟盒使电子烟极易受污染,也亦使电子烟受到磨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便携、美观能够随时随地对电子烟进行充电的电子烟盒。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铝合金烟盒外壳中置入1200mAh大容量锂电池、电子线路板、充电座,大容量锂电池与电子线路板以及电子线路板与充电座之间用导线实现电气连接。USB接口固定于电子线路板上,并从外壳底部稍微露出一部分,以便与电源适配器连接。铝合金烟盒外壳中有一个固定座,固定座上有4个孔,分别是两个烟弹孔、一个雾化器孔以及一个烟杆电池孔,用来放烟弹,雾化器以及烟杆电池。充电座位于烟杆电池孔底部,当烟杆电池插入烟杆电池孔时,大容量锂电池通过电子线路板和充电座给烟杆电池充电。铝合金烟盒外壳正面左下角有3个通孔,用来安装充电指示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电子烟盒能随时随地给烟杆电池充电;2,便于电子烟的携带,防止电子烟受到磨损;3,外观美观,时尚,彰显高贵。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铝合金外壳,2为固定座,3为1200mAh大容量锂电池,4为电子线路板,5为USB接口,6为充电座,7为烟杆电池孔,8为雾化器孔,9为烟弹孔,10为烟弹孔。
附图2是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1为锂电池正极接触杆,2-1为绝缘圈,3-1为锂电池负极接触座,4-1为绝缘管,5-1为弹簧,6-1为底座。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外壳正面示意图。
其中,1-2为大容量锂电池充电状态指示灯,2-2为大容量锂电池低电压状态指示灯,3-2为烟杆电池充电状态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先分别将固定座2(EVA棉),大容量锂电池3,电子线路板4以及充电座6固定于铝合金外壳1内部,其中大容量锂电池3与电子线路板4之间以及电路板4与充电座6之间都通过导线实现电气连接。将烟杆放入烟杆电池孔7中,使烟杆电池的正负极分别和充电座6的正极接触杆1-1,负极接触座3-1充分接触。
USB接口5通过连接电源适配器或电脑USB口为大容量锂电池3充电,充电过程中指示灯1-2亮红色,充电结束后指示灯1-2亮绿色。当大容量锂电池3的电压低于3.3V时,指示灯2-2亮红色,提示用户需对大容量锂电池3进行充电,当电池电压高于3.3V时,指示灯2-2熄灭,此时可以对烟杆正常充电。当烟杆被旋入充电座6后,大容量锂电池3开始对烟杆充电,充电过程中指示灯3-2亮红色,充电结束后指示灯3-2亮绿色,当烟杆被旋出使用时指示灯3-2保持绿色。只要指示灯2-2不亮红色,大容量锂电池3可以随时随地对旋入的烟杆进行充电。
用户可将烟杆电池放入烟杆电池孔7中,将雾化器放入雾化器孔8中,烟弹放入烟弹孔9或烟弹孔10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文兴,未经陈文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775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