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燃机车防风沙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77266.3 | 申请日: | 2008-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771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发明(设计)人: | 江太宏;黎焕先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C5/02 | 分类号: | B61C5/02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彭立琼 |
地址: | 620020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车 风沙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燃机车防风沙装置,特别是内燃机车的发热电器设备如励磁机、起动机油泵、高低压柜的冷却空气的防风沙装置。
背景技术
内燃机车的发热电器设备如励磁机、起动机油泵、高低压柜等设备,通常都是采用车内进风方式进行冷却,由于从车体外部进入车内的冷却风都挟带了较多的沙尘,需要在进风口处设置防风沙装置。目前常见的防风沙装置,是在车体的进风口处设置一个百叶窗叶片,百叶窗片后面有过滤网,百叶窗在打开状态时,车外的冷风挟带沙尘经过百叶窗叶片后几乎是无阻挡的垂直打击在过滤网上面,进入车内的风经过过滤网过滤后对发热设备进行冷却。现有的过滤网的过滤性能为:风速在2m/s时,过滤微粒直径不小于50um-80um的粉尘时,阻力不大于80Pa,过滤效率在60%-70%,容尘量为224g/m2。因此由于过滤网的过滤效率不大,当机车使用于风沙严重地区时,很大一部分沙尘将直接进入到车内,严重污染车内环境,大大增加了机车的使用维护工作量,降低了车内电器设备的可靠性。而且该过滤网的过滤效率和容尘能力基本上是针对我国北方风沙地区设计的,过滤网的容尘量为224g/m2,因此,过滤网的阻力很容易上升,特别是湿阻力,这样势必大大增加车内负压,致使柴油机油封漏油等问题。其次这种防风沙装置没有设计专门的排尘道,被过滤网阻挡的沙尘将大量积堆在百叶窗和过滤网之间的下部区域内,当车内的负压升高后,堆积的沙尘会被吸入到车内,进一步恶化车内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过滤效果好、容尘能力大的内燃机车防风沙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实施下述技术方案來实现的:
一种内燃机车防风沙装置,其上部设置在车体的进风口处,其特征在于:防风沙装置的上部包括固定在车体上的迷宫式过滤装置及其后部的过滤网,防风沙装置的下部为一设置在车体内的与上部相通的中空容尘区,容尘区下部设置的倾斜的排沙道的末端和车体外部相通,在排沙道上部还设置有防沙逆流板,其四周与容尘区侧壁固连。
所述迷宫式过滤装置由前后至少两层开口分别向车内和向车外呈相对布置并横向错位排列的多块V型叶片构成,V型叶片的两端固连在迷宫式过滤装置两端的支撑装置上。
所述迷宫式过滤装置由4层V型叶片组组成,每一层由多块朝向一致的V型叶片依次间隔排布,层与层之间的V型叶片之间相错、相对布置,相对进风方向,第一层V型叶片组的叶片的开口朝向过滤空气出风方向,第二层V型叶片组叶片的开口背向过滤空气出风方向,第三层V型叶片组叶片的开口朝向过滤空气出风方向,第四层V型叶片组叶片的开口背向过滤空气出风方向。
每片V型叶片的两个夹角边末端之间的最大距离为16mm,夹角边末端到V型底端的垂直距离为20mm;每一层相邻叶片之间的中心距离为24mm,相邻V型叶片的相邻夹角边末端之间的距离为8mm;第一层V型叶片组的V型叶片的底部到第四层V型叶片组的V型叶片底部的距离为38mm,第二层V型叶片组的V型叶片的中部到第四层V型叶片组的V型叶片底部的距离为22mm。
所述过滤网为多层过滤网,每层过滤网之间设置滤芯,尤其是可拆卸的由无纺棉组成的滤芯,所述过滤网采用不锈钢丝网,所述防沙逆流板上冲制有狭缝。
本实用新型的内燃机车防风沙装置,采用二级过滤装置,一级过滤装置为迷宫式过滤装置,二级过滤装置由过滤网组成,由多层过滤网、特别是由多层过滤网间加可拆卸的由无纺棉组成的滤芯构成的二级过滤装置,提高了过滤效率,并增加了二级过滤装置的容尘量。当风从车外经过迷宫式过滤装置时,由于惯性的影响,较粗的沙尘颗粒碰撞到V型叶片上,在重力的作用,跌落到迷宫式过滤结构的底部,落入容尘区经过排沙道被排到车外,而经过一级过滤的空气沿着迷宫式过滤装置的缝隙进入到过滤网内,空气中更细小的沙尘被多层过滤网及其之间的滤芯过滤,在重力和惯性的作用下,被过滤网或滤芯过滤的沙尘落到过滤器的底部并流到容尘区内,沿着排沙道排出车外,经过二级过滤的空气对发热设备进行冷却。
排沙道有利于掉入容尘区的沙尘从车内排出车外,防沙逆流板利用小孔节流原理,使沙子能从逆流板的狭缝流出车外,而空气不会从这个狭缝倒吸入车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未经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772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