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变压器改良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76881.2 | 申请日: | 2008-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749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吕志平;姜智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力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29 | 分类号: | H01F27/29;H01F27/30;H01F27/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旻辉;胡 杰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压器 改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线圈型变压器是现有变压器产品中最常见的项目之一,其使用历史已超过一个世纪以上。也因为长时间的使用与需求,故线圈型变压器至今已有许多改良,以求更好的应用。然而,无论发展出何种形态,故线圈型变压器的原理仍然是一致的。
前述线圈型变压器是利用电能与磁能转换感应的原理,将两组线圈绕设在容置共同铁心(core)的壳体上。该两组线圈概分为连接电源端的一次侧线圈,以及连接负载端的二次侧线圈。当一次侧线圈接上交流电源,于该线圈通过的电流会在铁心中产生磁通量变化,另一端的二次侧线圈会因为感应而产生另一个相同频率的交流电。而感应电压的关系,是取决于两组线圈的线圈匝数比例。若二次侧线圈匝数大于一次侧线圈,则输出电压会大于输入电压,成为升压变压器;反之,若二次侧线圈匝数小于一次侧线圈,则输出电压会小于输入电压,成为降压变压器。
因此,线圈无疑为传统变压器最重要的组件之一。除了线材本身的质量外,绕线也是相当重要的工作。如图4所示,传统变压器结构具有壳体3,该壳体3上设置有一次侧绕线槽31与二次侧绕线槽32,该二次侧绕线槽32上绕设有二次侧绕线42。并使该二次侧绕线42的一端经由一次侧绕线槽31外侧的一次侧导线架311而延伸到最外侧的一次侧端子312处。而后再于该一次侧绕线槽31外绕设一次侧绕线41,以得到完整的变压器结构。
前述二次侧绕线42通常为极细的导线,只要稍微施力不当或超过应力承受时,即可能发生断裂而造成功能丧失或碳化开路。该传统变压器的二次侧绕线42自一次侧端子312开始拉伸时,因该一次侧端子312与一次侧导线架311之间的高度落差,使该二次侧绕线42会以悬浮方式进入一次侧导线架311,并与一次侧导线架311边缘接触而产生弯折。此弯折处即可能产生如前述的断裂开路现象。同时,该一次侧端子312通常为细薄的金属片,在受到二次侧绕线42的拉扯或外力碰撞时,可能因受力弯曲变形甚至于折断,导致产品质量降低或是损坏。
另外,该二次侧绕线42在进入一次侧绕线槽31时,同样可能因为高度落差而悬浮在一次侧绕线槽31表面上方,使该二次侧绕线42变的相当不稳定,在受到一次侧绕线41的缠绕时,很容易产生弯折或是断裂,使变压器发生损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该变压器通过在端子周围表面设置胶垫的方式,来强化该端子的结构,减少端子弯折或断裂的发生,以增加产品的耐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该变压器同样通过在端子周围表面设置胶垫的方式,使变压器绕线可以尽量平贴在变压器壳体上,避免因不当弯折或挤压而断裂的缺失。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其中该壳体上的导线架上设置有导引槽,以导引绕线平稳地绕过壳体表面而到达其绕线位置,以此提高产品的质量。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主要包括有壳体,该壳体表面设置有绕线槽,该绕线槽外侧设置有导线架,该导线架外侧设置有端子,自该端子处拉伸有绕线,使该绕线经过导线架而在绕线槽内进行缠绕。在该端子周围表面至少有一面设置有胶垫,该胶垫用来强化端子的结构,并使该绕线进入导线架时可以更为平顺。而该导线架自端子拉伸绕线处至绕线槽之间设置有导引槽,该导引槽用来导引绕线,使该绕线进入绕线槽时可以平顺且贴附在绕线槽表面。通过该胶垫的设计,减少端子与导线架之间的高度落差,使该绕线由端子进入导线架时,可以尽量平贴在胶垫与导线架的表面;可导引槽的设计可保持该二次侧绕线稳定地经过一次侧绕线槽而进入二次侧绕线槽中,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与耐用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稳定,其绕线在进行拉伸时不会发生大幅弯折或受变压器壳体角落压迫而断裂的问题,可提高变压器质量,延长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可确保绕线在拉伸时尽量平贴于壳体表面,减少该绕线与壳体之间的空隙,使该绕线更为稳定的缠绕,提高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变压器壳体的立体图;
图1A为图1变压器壳体的端子结构(D部分)放大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变压器壳体的底部立体图;
图2A为图2变压器壳体的端子结构(D部分)放大图;
图3为该变压器的绕线结构底视图;以及
图4为现有变压器的绕线结构底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力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力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768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