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建筑屋面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72834.0 | 申请日: | 2008-10-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7671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李梅;于军亭;刘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3B3/02 | 分类号: | E03B3/02;C02F9/02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桂存 |
地址: | 250101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屋面 雨水 收集 再利用 系统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屋面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
(二)背景技术
建筑屋面雨水收集系统是一种靠收集雨水经过简单沉淀、过滤处理后加以重复利用的技术,处理后的雨水可以作为中水使用,如冲刷厕所、浇灌绿地、喷洒路面或回灌地下,实现雨水的零排放。对于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可以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缓解缺水状况,同时避免雨水与污水同流合污,从减小了污水处理的压力和负担。
但是目前雨水收集系统存在雨水收集效率低,雨水容易被二次污染的问题。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雨水收集效率高,雨水不容易被污染的建筑屋面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建筑物屋面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包括设在建筑屋面上的天沟,雨水斗、雨水管道、以及雨水处理设施,如沉淀池、过滤池和装有水泵的蓄水池。
本实用新型所述沉淀池和过滤池,可以处理雨水,防止雨水的二次污染。
本实用新型所述雨水管道包括连接管,悬吊管,排水立管,所述管道包括地下排水管和地下连接管道;所述连接管一端与雨水斗连接,另一端与悬吊管连接;所述排水立管一端与悬吊管连接,另一端接至沉淀池,过滤池和蓄水池通过地下管道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雨水斗可以收集建筑物顶的雨水,雨水通过排水管流入沉淀池,再经过滤池后可用于灌溉、绿化、冲厕等方向的回用,充分利用了雨水资源,降低了自来水的用量。
2.一次投入,可以收集雨水资源并再利用,一旦建成,自动运行,不占土地,对地下水的补给建立长期机制,有效控制城市地面的不断沉降,开发利用了城市非常规水源-雨水,同时,发生暴雨时还能起到部份分洪作用,减少城市内涝。
(四)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雨水斗,2天沟,3排水立管,4地下排水管,5集水池,6地下连接管道,7沉淀池,8过滤池,9水泵,10用户端,11建筑物,12蓄水池,13连接管,14悬吊管,A室内,B室外地平线。
(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建筑屋面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包括设在建筑物11屋面上的天沟2,至少一个安装在建筑屋面上位于天沟2与雨水管道相交处的用于收集天沟2内雨水的雨水斗1,以及其下级的依次通过管道连接的集水池5,沉淀池7,过滤池8和装有水泵9的蓄水池12。
如图1.2所示所述雨水管道包括连接管13,悬吊管14,排水立管3,所述管道包括地下排水管4和地下连接管道6;所述连接管13一端与雨水斗1相连,另一端与悬吊管14连接;所述排水立管3一端与悬吊管14连接,另一端与地下排水管4,所述地下排水管4另一端与集水池5;集水池5,沉淀池7,过滤蓄水池8,蓄水池12和用户端10通过地下连接管道6相连。
安装时连接管13,悬吊管14和排水立管3位于室内A,集水池5,沉淀池7,过滤蓄水池8和蓄水池12位于室外地平线B以下。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为:雨水经雨水斗1集水经过管道流入沉淀池7经过沉淀,过滤池8过滤后通过蓄水池12储存,最后通过水泵9提升输送给各用户端回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建筑大学,未经山东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728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