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打气筒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69983.1 | 申请日: | 2008-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65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吴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宁 |
主分类号: | F04B35/04 | 分类号: | F04B35/04;F04B39/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胡根良 |
地址: | 321025浙江省金华市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 打气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气筒。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的打气筒都采用了电动的形式,并尽可能易于携带,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02289183.8就公开了一种携带式电动打气筒。该打气筒包含有:一头部,呈壳体状,其一端具有供充气物阀嘴伸入的衔接孔,而另一端往内延伸一容室,以及一进气管连通该衔接孔及该容室,该进气管道设有一启闭阀件,且该进气管道内设有一流道可随该启闭阀件的作动而启闭,以及一固定块形成于该进气管道内壁;一弹簧,设于该进气管道内以提供该启闭阀件作动后复位的回复力,该弹簧一端连接于该进气管道内的固定块,而另一端则连接于该启闭阀件,另该头部侧边凸伸形成有一承座以一等压孔相互连通于该衔接孔,以供保持等气压,该承座内装设有一气压计组件,同时该头部上枢设有一打气固定把手以控使该衔接孔衔紧并抵启前述阀嘴;一身部,其一端设有一电池盒以供装设电池,另一端则设有一注气机构以设于该头部容室内。该注气机构包含一马达,其一端设有一转轴,另一端设有一控制组件以连设于该电池盒侧边,其透过预定的控制键,并分别经由一讯号组件以控制该马达的开关以及运转状态;一伞齿轮组,其以一小伞齿轮设于该马达的转轴,该小伞齿轮的周缘啮合有一大伞齿轮,该大伞齿轮的侧面则偏心设有一作动连杆,通过该马达的转轴带动该小伞齿轮,该小伞齿轮则使该大伞齿轮定速定向回转,该大伞齿轮侧面的作动连杆,该作动连杆则随该大伞齿轮回转而进行摆动伸缩的动作;一打气泵浦,连接于该伞齿轮组的作动连杆前端,该打气泵浦与该伞齿轮组间形成一加压空间,且该打气泵浦于前端设有一单向进气阀片,让该打气泵浦与该加压空间的内壁单向气密以使气体由此进入该加压空间而不能反向流出,又该打气泵浦设有一气管与该头部的容室连通。
由于此打气筒衔接孔、容室、打气泵浦、伞齿轮组、马达、电池盒呈线型排列配置,因而内部结构不够紧凑,长度很长,携带很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携带方便的电动打气筒。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打气筒,包括筒身和筒身内的气缸,气缸上设有用于连接气嘴的气缸螺母,连杆带动活塞在气缸内往复运动,电池包和马达组成动力源,其中马达输出轴连接齿轮副,齿轮副通过连杆连接气缸的活塞实现活塞往复运动,马达的运转由一个开关控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设于筒身内前端下部,所述连杆和齿轮副设于气缸上方,所述齿轮副端面侧为马达,所述马达上方为控制线路及其开关,电池包设于筒身内部最后端。
作为改进,所述电动打气筒还设有一气针室,气针室外侧设有气针室盖。气针室内的多个气针能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气针置于气针室不易丢失,携带也方便。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电动打气筒的筒身下部外侧设有放置气嘴的收纳仓,收纳仓内还设有弹性垫块以卡住气嘴。所述气嘴一头设有用偏心轮控制的开口,另一侧还连接有一压力表。气嘴可以方便卡在收纳仓内,既提高了打气筒的适应性,又方便携带。而压力表可方便汽车、汽艇等的充气。
更进一步,所述开关还设有一卡锁,卡锁设有一卡柱,开关上设有一卡槽,卡锁按钮移动可使卡柱卡在卡槽内,使开关在未使用状态下锁死,避免开关被不小心打开。
作为优选,所述齿轮副由一个小直齿圆柱齿轮和一个大直齿圆柱齿轮啮合组成。所述齿轮副由一个小直齿圆柱齿轮和一个大直齿圆柱齿轮啮合组成,小直齿圆柱齿轮和马达输出轴连接,大直齿圆柱齿轮端面偏心处连接连杆。直齿圆柱齿轮加工制造容易,同时此齿轮副同其他部件的合理配置节约了空间。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合理配置了电动打气筒的各个部件,从而使这个电动打气筒结构紧凑、携带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轮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卡锁与开关间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宁,未经吴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699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