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潮同轴电缆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66234.3 | 申请日: | 2008-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773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王一群;王永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万马集团特种电子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1/18 | 分类号: | H01B11/18;H01B7/282 |
代理公司: | 杭州赛科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 辉 |
地址: | 311305浙江省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潮 同轴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同轴电缆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防潮同轴电缆。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城市美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原来有线电视室外架空的物理发泡同轴电缆都逐步改为埋地敷设。此外,近年来许多地区工业发展迅猛,导致大气、水源、土地污染,一些地方天气反常连降暴雨,这对埋在地下的物理发泡同轴电缆的防潮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潮措施,其传输性能会逐步下降,特别是在U H F频段,电视信号衰减更大,严重影响收视效果。而通常厂家只考虑增加防水或防潮护层,即在外导体与护套之间充以防水油膏和护套改用防水性极好的聚乙烯材料。使用这些防潮措施存在以下不足:
1)防水油膏本身就含一定的水分,处理不好反而适得其反。
2)使用加油膏方法,在生产中控制难度较大,操作人员比较反感。
3)单独使用聚乙烯作为护套防水能力有限,一般来说,聚乙烯的防水渗透能力比聚氯乙烯提高6倍。但是对于一些低洼积水的场合,一段时间后,水分还是比较容易渗透进入电缆内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传统同轴电缆的产品性能缺陷,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防潮同轴电缆,以保证埋地电缆的传输性能不受影响。
其主要设计思路如下:
(1)电缆径向防潮设计;
(2)电缆纵向防潮设计;
(3)电缆整体传输性能保证。
针对防潮同轴电缆的特点及其运行环境要求,综合考虑到电缆传输性能保证、工艺的实现难度和制造成本等因素,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防潮同轴电缆电缆,其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内导体、绝缘层、外导体、护套,内导体与外导体之间由绝缘层分隔,外导体外包护套;
护套为双层结构,外层为聚氯乙烯层,内层为铝塑复合带层,聚氯乙烯层纵向环形包覆在铝塑复合带层外表面。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铝塑复合带层包括铝箔层和塑料薄膜层,铝箔层纵向环形包覆外导体外表面。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导体包括铝箔屏蔽层,铝箔屏蔽层外包于绝缘层外表面。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导体包括铝镁合金线和膨胀阻水纱复合编织屏蔽层,铝镁合金线和膨胀阻水纱复合编织屏蔽层外包于铝箔屏蔽层外表面。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铝箔屏蔽层为双面自粘铝箔复合膜,纵向环形包覆绝缘层外表面。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层为聚乙烯材料制成的绝缘层。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导体为优选铜包钢制成的内导体。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导体为实心铜包钢单丝制成的内导体。
相对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防潮同轴电缆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优异的径向防潮性能
一般来说,聚乙烯的防水渗透能力比聚氯乙烯提高6倍。而铝塑复合带防水能力比聚氯乙烯提高了达1000倍。因此,采用热熔型铝塑复合带纵包和聚乙烯综合护套层,极大地提高了电缆的径向防潮性能。同时,采用铝塑复合带,还可以提高电缆的屏蔽性能。
(2)优异的纵向防潮性能
采用铝镁合金线和膨胀阻水纱复合编织,即在每股铝镁合金丝中加入2-3根标称直径为0.05mm的膨胀阻水纱。一旦潮气侵入,阻水纱吸收潮气膨胀,阻止潮气的进一步侵入,起到优异的纵向阻水作用。同时,阻水纱与铝镁合金丝复合,既不影响电缆正常的特性,又不增加电缆外径,生产加工也容易控制,受操作人员欢迎。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防潮同轴电缆,随着城市美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同时保证同轴电缆的传输特性,对地埋同轴电缆的防潮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弥补了传统同类电缆的不足,扩大了电缆的选择性,提高了电缆的优越性和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生产工艺流程图。
图中:1-内导体;2-绝缘层;3-铝箔屏蔽层;4-铝镁合金丝和膨胀阻水纱复合编织屏蔽层;5-铝塑复合带层;6-聚乙烯层。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一种防潮同轴电缆电缆,其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内导体1、绝缘层2、外导体、护套,内导体1与外导体之间由绝缘层2分隔,外导体外包护套;
护套为双层结构,外层为聚乙烯层6,内层为铝塑复合带层5,聚乙烯层6纵向环形包覆在铝塑复合带层5外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万马集团特种电子电缆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万马集团特种电子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662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