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二甲醚合成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66037.1 | 申请日: | 2008-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9673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沈建冲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快凯高效节能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43/04 | 分类号: | C07C43/04;C07C41/0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9浙江省杭州市上***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甲醚 合成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合成反应器,尤其是二甲醚合成反应器,适用于甲醇气相脱水制备二甲醚以及甲醇合成等催化合成反应的场合。
背景技术
催化合成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合成反应,通常情况下均为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需要及时地移走反应热量,以确保反应达到最佳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作出之前,现有的催化合成反应器,用隔板将反应器分隔成上部集气室和下部反应室。但是,位于隔板上的填料函因存在泄漏的风险而有可能使反应气和原料气混合。对于气气换热的反应器来说,泄漏不仅会影响到合成效率,而且反应器内部用填料函活动密封,也不便于设备检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检查维修方便、结构简单、使用性能好的二甲醚合成反应器。
为实现以上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二甲醚合成反应器,包含外筒和内件,外筒包含上封头1、筒体2、下封头5,内件包含引气管3、换热胆4,上封头1上有进口11,进口11与引气管3之间设置有膨胀伸缩结构;筒体2上设有支座21,支座21支承内件;下封头5上有出口53,出口53的上方有挡板52,挡板52上有通孔;换热胆4包含导气管41、上环管42、换热管43、下环管44、分气管45和配气器46,配气器46与引气管3、分气管45相互连通,下环管44与分气管45、换热管43相互连通,上环管42与导气管41、换热管43相互连通。
作为一个较好的实例,进口11与引气管3之间的膨胀伸缩结构为填料函活动密封结构。
作为另一个较好的实例,进口11与引气管3之间的膨胀伸缩结构为引气管3上设置膨胀节31,进口11与引气管3的上端之间焊接固定密封。
作为另一个较好的实例,换热胆4的数量呈双数,沿反应器的径向相向对称布置。
作为另一个较好的实例,配气器46是十字形或星字形的直管,或者配气器46是环形圆管。
作为另一个较好的实例,挡板52的下端与出口51的上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由于引气管3上设置膨胀节,进口11与引气管3之间焊接固定密封;或者进口11与引气管3之间用填料函活动密封,在很好地解决反应器的内件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热应变的同时,可以有效地避免反应器泄漏,并且可以随时检查和调整填料函的密封性能,既方便设备检修,又可保证生产的连续性。
2、换热胆4可以做成单独的子件,配气器46是十字形或星字形直管或者是环形圆管,加工制造和设备安装都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1是进口与引气管之间填料函活动密封的二甲醚合成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进口与引气管之间固定密封的二甲醚合成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封头、11-原料气进口、12-人孔;2-筒体,21-支座;3-引气管;4-换热胆,41-导气管、42-上环管、43-换热管、44-下环管、45-分气管、46-配气器;5-下封头,51-催化剂卸出口、52-挡板、53-反应气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图1所示的进口与引气管之间填料函活动密封的二甲醚合成反应器的实施例中,该反应器包含外筒和内件。外筒包含上封头1、筒体2、下封头5。上封头1上有原料气进口11和人孔12。原料气进口11与引气管3之间设置有填料函活动密封膨胀伸缩结构,填料在引气管3上端的压紧螺母的作用下,使进口11与引气管3的上端之间活动密封,以消除反应器的内件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变形应力。同时,可以有效地避免反应气泄漏,方便设备检修,保证生产的连续进行。筒体2上有支座21,用于支承内件的重量。下封头5上有催化剂卸出口51和反应气出口53,反应气出口53的上方有挡板52,挡板52上有通孔,可以在支撑催化剂的同时,让反应气顺利流出。挡板52的下端与催化剂出口51的上端之间连接,有利于催化剂快速卸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快凯高效节能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快凯高效节能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660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