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滴漏瓶口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65525.0 | 申请日: | 2008-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96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郭惠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惠民 |
主分类号: | B65D23/06 | 分类号: | B65D23/06 |
代理公司: | 宁波天一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赛云 |
地址: | 315040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滴漏 瓶口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盛油容器的瓶口结构,尤其是一种防滴漏的瓶口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盛油容器的瓶口结构很普通,是一直以来未曾作过改进的结构,这种传统的容器瓶口在倒油时由于油滴外漏引起外表污染比较严重,而且会使残留的油液顺着容器外面流下,弄脏整个容器表面,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将瓶口设计成有隔板和高于瓶口的出油管,容器内的油从出油管倒出,避开了与瓶口直接接触,因此,瓶口外表的污染问题解决了,但出油管口部的油滴越积越多,无法回油至容器内,既造成浪费又让人有不洁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既不污染瓶口表面又能使回油利用的防滴漏瓶口结构。
根据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是:
一种防滴漏瓶口结构,在瓶口处设有配装的隔板和高于瓶口的出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上设有回油孔。
所述的隔板配装在壳体内,该壳体再与瓶口配装结合。
所述的回油孔设有1~4个,优选方案为均布3个。
所述的回油孔孔径为1.0~2mm。
所述的隔板设有1~3层,隔板与隔板有间距,每层隔板上的回油孔互相错位排列。
所述的错位排列的回油孔是指排列在同一径向线上的不同半径位置上或排列在不同径向线位置上。
所述的隔板和出油管的优化方案为连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常用的盛油容器瓶口配装使用,其优点在于避免倒油过程油直接从瓶口倒出,杜绝了油滴外漏引起的瓶口污染,而是通过出油管倒出,使积聚在出油管与瓶口之间的油滴又可回流至容器内,由于出油管的隔离使用,永远不会发生容器瓶口外表污染,回收的油液干净不浪费,多层隔板避免了倒油过程油从回油孔溢出现象,让人放心倒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剖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上述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防滴漏瓶口结构有两种结构型式,一种是不带壳体的,即先制作连体的隔板2和出油管4,隔板的外尺寸与容器瓶口相配,出油管管径比容器瓶口小得多,隔板配装入瓶口后出油管高度必须高出瓶口,约5mm,同时隔板上制出3个均匀分布的回油孔3,回油孔直径约1.5毫米,使用时将该隔板压入容器瓶口。
另一种是带壳体1的,将上述带有出油管4的隔板2压配在壳体1内,该壳体再配装到容器瓶口内,要求与前述相同。
上述瓶口结构与常用的盛油容器结合使用,油从出油管倒出,因出油管的隔离作用,从而杜绝了油滴外溢引起容器瓶口外表污染。当倒油完毕容器扶正时,残留在出油管管口边缘上的油滴随即顺着出油管降落到隔板上,然后通过隔板回油孔滴回容器内。
为了防止在倒油过程容器内的油液经回油孔溢出,故采用了3层隔板,隔板与隔板有间距,间距约5mm,隔板上的回油孔要求互相错位排列,所述的错位排列即将回油孔排列在同一径向线上的不同半径位置上或排列在不同径向线位置上,这样错位排列,容器内的油液想要溢出回油孔就比较困难了,人们也可放心倒油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惠民,未经郭惠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655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非螺牙式罐体封盖结构改进
- 下一篇:一种带有撕裂线的尖底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