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助动车充电器节能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62810.7 | 申请日: | 2008-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987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马飞成;沈建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飞成 |
主分类号: | H02J7/04 | 分类号: | H02J7/04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天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文忠 |
地址: | 315314浙江省慈溪***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车 充电器 节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器节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减少充电空载损耗的助动车充电器节能装置。
背景技术
助动车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代步工具,用户通常在电池充满后不能及时断开充电器,使电池进入过充状态。经常性的长时间过充,将使得电池使用寿命大大缩短,且无法避免充电器自身的空载损耗通常要大于15W;以及电池组的浮充功耗通常要大于15W。如公开号CN2331117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力助动车智能充电器,包括一个高频开关电源,特征是该电源中有一个占空比控制芯片u2、高频开关电源直流输出端的正极分三路输出,一路与控制器u4的ch2端口相连;一路与充电电池的正极相连;另一路经电阻R3与功率逻辑开关模块u3的端口2相连,负极一路与控制器u4的ch1端口相连;另一路经取样电阻R2与u3的端口1相连,u3的控制端口4、u2的控制端口和u1的控制端口均由控制器u4控制。其存在在电池充满后不能及时断开充电器,使电池进入过充状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更好的保护助动车的核心部件——电池,需要设计一种能在充电器与市电插座之间设置的装置,在充电器空载或浮充时能够断开电连接的装置。通过电流检测电路,当检测到充电器已经为电池完全充满后,停止对电池充电器的供电,以达到提高电池使用寿命、避免充电完成后的空载损耗,从而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根据流经的充电电流大小以检测充电器的输入电流,并对输出端电压进行控制,达到节能效果的助动车充电器节能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助动车充电器节能装置,包括有相配接的控制电路、继电器电路、工作电源电路;其中,还包括有相配接的电流采样电路、指示电路和启动开关;工作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控制电路,控制电路控制信号输入到继电器电路中继电器组件,经继电器组件相对应控制工作电源电路的输出端电压输出;继电器组件包含有第一继电器J1,第二继电器J2,第三继电器J3,第四继电器J4;电流采样电路第一端连接第二继电器J2的NIN端,第二端连接第四继电器J4的NOUT端,第三端连接控制电路;指示电路第一端连接第三继电器J3的LOUT端,第二端连接第四继电器J4的NOUT端;启动开关第一端连接工作电源电路,第二端连接控制电路;其中,当进入电流采样电路交流电流大于空载损耗电流时,控制电路,接通继电器电路;当流经电流采样电路的电流减小到空载损耗电流时,控制电路经延时时段,关断继电器电路。该设计既节约能源,又延长下位电池的寿命。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措施还包括:
控制电路包括有时基电路控制单元U1;
时基电路控制单元U1的电源端连接工作电源输出端;
时基电路控制单元U1的阀值端和放电端电连接,并且还并联有一个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5和电阻R11;
时基电路控制单元U1的地线端接地;时基电路控制单元U1的控制电压端连接有一个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4;
时基电路控制单元U1的复位端和时基电路控制单元U1的电源端电连接有工作电源输出端;时基电路控制单元U1的输出端和时基电路控制单元U1的电源端之间连接有电阻R12;所述时基电路控制单元U1的输出端电连接有电阻R6;电阻R6电连接有NPN的三极管Q1的基级;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
时基电路控制单元U1的触发端连接有PNP型的三极管Q3的发射极;
电阻R11电连接有NPN型的三极管Q2的集电极;
三极管Q3的基级电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还经电阻R9电连接工作电源输出端;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还经电阻R10电连接工作电源输出端。
时基电路控制单元U1为555定时器;555定时器能根据其各输入端输入信号的耦合并在其输出端产生控制信号控制继电器开关的开闭;延时时段由电阻R9、电阻R11和电容C5耦合确定。
电流采样电路包括有电阻R7,与电阻R7并联的二极管D4,二极管D4的负极电连接有二极管D7的正极;
二极管D7的负极电连接有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8和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1;二极管D7的负极还电连接有电阻R14;
二极管D4并联有相串联的二极管D5和二极管D6,并且二极管D5的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4的正极,二极管D6的正极电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飞成,未经马飞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628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