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支撑卸载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52753.4 | 申请日: | 2008-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040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段创峰;王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2 | 分类号: | E02D17/02;E02D2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祖志翔 |
地址: | 2001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 卸载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建筑工程领域的钢支撑,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拆除钢支撑的卸载机构。
背景技术:
地下建筑工程的基坑施工在开挖基坑时都需要采用钢支撑来避免坑壁坍塌,现有的钢支撑端部接头一般多为活络头加钢楔的形式,使用时先用专用的千斤顶对钢支撑预加轴力,然后再插入钢楔。当需要拆除钢支撑时,首先要使用吊车将专用的千斤顶吊置于钢支撑端部的活络头处,然后再通过液压油泵给专用千斤顶加压,使得基坑围护结构产生一定量的向外位移,待原先插入钢支撑端头的钢楔出现松动后取出钢楔,再将千斤顶卸压并移去,最后吊车吊走所拆除的钢支撑。这种结构的钢支撑施工简便,被广泛应用于基坑开挖支护中。然而在现实应用中,这种钢支撑也暴露出其不可克服的缺点:该支撑在拆除过程中对基坑围护结构的受力以及基坑外侧的土体均产生有一定的扰动和影响,从而影响基坑围护结构的强度;此外钢支撑拆除需要吊车与操作工人相互配合,过程复杂而不安全,因而具有费工费时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钢支撑卸载难的缺陷,提供一种操作简便的钢支撑卸载机构,其卸载拆除过程对基坑围护结构和周边地层的扰动小,具有方便、快捷、节约人工、安全可靠和施工效率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钢支撑卸载机构,其为一凸轮机构,设置于钢支撑的端面与支撑活络头之间,其凸轮轴在旋转时通过凸轮面对钢支撑进行卸载。
本实用新型所述钢支撑卸载机构包括有凸轮轴、凸轮轴支架、传力块、限位钩板和卸载推板;所述凸轮轴支架具有底板,该底板固定在钢支撑的端面上;所述凸轮轴架设于凸轮轴支架上且能够绕自身轴线旋转,该凸轮轴具有沿径向变化的凸轮面,其轴线垂直于钢支撑的加、卸载方向;所述传力块为活动型可抽卸式构件,其夹置于凸轮轴的凸轮面与支撑活络头之间;所述卸载推板固定于凸轮轴的一端,其能够扳动凸轮轴旋转;所述限位钩板铰接于钢支撑的端面上且能够钩住卸载推板以锁定凸轮轴。
与现有钢支撑卸载机构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运用了凸轮机构的原理,将凸轮轴轴线垂直于钢支撑的加、卸载方向,加载时使其凸轮面沿该加、卸载方向处于径向距离最大的位置,而卸载时只需转动凸轮轴即可方便快捷地完成卸载。这样不仅操作简便,而且卸载时不必使基坑围护结构产生向外位移,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简化了现有钢支撑卸载拆除的操作,从而提高了施工效率。
2、整个机构体积较小,可反复多次利用。
3、卸载只需单人操作即可,节约了人工。
4、减小卸载对基坑围护结构及周边地层的扰动和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综合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传统的钢支撑由钢支撑6和支撑活络头7组成,其加、卸载方向是沿支撑6的纵向,即图1的左右方向;图示钢支撑卸载机构为一凸轮机构,其设置于钢支撑6的端面61与支撑活络头7之间,该凸轮机构的凸轮轴1在旋转时通过其凸轮面11对钢支撑6进行卸载。
所述钢支撑卸载机构包括有凸轮轴1、凸轮轴支架2、传力块3、限位钩板5和卸载推板4。所述凸轮轴支架2具有一底板21,该底板21固定在钢支撑6的端面61上,本实施例中底板21焊接在端面61的中部。所述凸轮轴1架设于凸轮轴支架2上,其能够绕自身轴线旋转,该凸轮轴1具有沿径向变化的凸轮面11(见图2),其轴线垂直于钢支撑6的加、卸载方向。所述卸载推板4为一长条状构件,其一端固定于凸轮轴1的一端且其纵向与凸轮轴1轴线垂直,因而其能够扳动凸轮轴1绕自身轴线旋转,本实施例中卸载推板4是焊接在凸轮轴1上的。所述限位钩板5通过其底座51铰接于钢支撑6的端面61上,该底座51焊接固定在端面61上,该限位钩板5能够绕其铰轴旋动,且能够钩住卸载推板4靠外侧的另一端部41,以使卸载推板4定位,从而锁定凸轮轴1以防转动。所述传力块3为活动型可抽卸式构件,其夹置于凸轮轴1的凸轮面11与支撑活络头7之间,作用在钢支撑6纵向上的支撑力经过活络头7再通过传力块3能够均匀地传递到凸轮轴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27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屋面板或楼层板的底板
- 下一篇:一种地源热泵桩内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