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提高导线悬挂高度的悬垂耐张绝缘子串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52693.6 | 申请日: | 2008-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765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钱之银;郑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7/04 | 分类号: | H01B17/04;H01B17/06;H01B17/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明成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常 明 |
地址: | 2004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提高 导线 悬挂 高度 悬垂 绝缘子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超高压输电线路,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提高导线悬挂高度的悬垂耐张绝缘子串构造。
背景技术
通常,输电线路直线塔的绝缘子串为直线型悬垂绝缘子串,如图1所示。
对于不同的线路电压等级、杆塔处的污区等级及雷电情况,采用的绝缘子串具有不同的长度。输电线路对周边物体的距离限制主要由线路下的电场强度决定,因此,提高线路导线悬挂高度可以显著降低地面电场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用于提高导线悬挂高度的悬垂耐张绝缘子串构造,采用该型绝缘子串可以在不改变线路杆塔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导线悬挂点的高度,从而显著降低线路下的电磁场强度,减少对线路走廊宽度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提高导线悬挂高度的悬垂耐张绝缘子串构造,它包括杆塔,在杆塔上悬挂垂直的绝缘子串以及连接件,它还包括在悬垂绝缘子串的下端部装设的二个以上水平布置的耐张段绝缘子串;所述二个以上耐张段绝缘子串分别安置在悬垂绝缘子串下端部的左侧和右侧,并通过一个共同的连接金具与悬垂绝缘子串下端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悬垂耐张绝缘子串构造适用于超高压输电线路,可提高导线悬挂高度,减少对线路走廊宽度的要求。超高压电线路的走廊宽度与线路架设高度直接相关,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倒T字形悬垂耐张绝缘子串,在不改变杆塔结构的条件下,可比一般采用的悬垂绝缘子串提高导线悬挂高度2米左右,同时相应减小了线路所需的走廊宽度,且成本较低。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倒T字形悬垂耐张绝缘子串,对杆塔受力来说,其仍然是悬垂串,因而对杆塔没有影响。对导线来说,其悬挂点高度从直线串的下端变成倒T字形串悬垂段和耐张段的连接点,因此在不改动杆塔的情况下可将导线悬挂点提高一定距离。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悬垂耐张绝缘子串,须对其绝缘性能进行研究,优化绝缘配置。要根据污区等级和绝缘子串形式选择绝缘子片数;根据线路可能出现的雷电、操作过电压确定必要的空气间隙值。另外还要进行悬垂耐张串的受力分析并提出优化的结构方案。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直线型悬垂绝缘子串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提高导线悬挂高度的悬垂耐张绝缘子串构造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2,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提高导线悬挂高度的悬垂耐张绝缘子串构造,系由垂直的悬垂段绝缘子串1和二个以上水平布置的耐张段绝缘子串2组成。
垂直的悬垂段绝缘子串1通过连接金具3悬挂连接在杆塔上。在悬垂段绝缘子串1的下端部装设二个以上水平布置的耐张段绝缘子串2。该二个以上耐张段绝缘子串2分别安置在悬垂段绝缘子串1下端部的左侧和右侧,呈倒T字形状,并通过一个共同的连接金具4与悬垂段绝缘子串1下端部连接。
在耐张段绝缘子串2的端部装有导线线夹5。图2中所示的二个耐张段绝缘子串2的端部分别安装有导线线夹5,可分别连接导线。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悬垂耐张绝缘子串,在相同的绝缘子串爬距的情况下,可以将原采用悬垂串时的导线挂点对地距离提高相当于半串悬垂串的高度,因而相应地提高了线路档距中央导线最低点的高度。
如图2中所示,本悬垂耐张绝缘子串构造的垂直的悬垂段和水平的耐张段的长度比,采取基本上1:1的比例。也可以将垂直的悬垂段和水平的耐张段的长度比采取不同的比例,如总爬距不变,比例为1:2。
从绝缘配合的角度来说,对于工频电压,在各种线路电压等级和各级污区情况下均可采用与一般悬垂串相同的爬距。对于雷电和系统操作过电压,研究证明在水平的耐张段增加几片绝缘子即可满足耐压要求。
当然,本技术领域内的一般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上述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上述实施例的变换、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26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