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断路器的快速投入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45308.5 | 申请日: | 2008-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774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王慧德;吴孟溪;俞珊;林鹏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士林电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71/50 | 分类号: | H01H71/5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诚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方惠春;黄国强 |
地址: | 361000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断路器 快速 投入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路保护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电路断路器的快速投入机构。
背景技术
电路断路器广泛应用于交、直流电路的电压过载、短路、欠电压保护。习用电路断路器的快速投入机构结构如图1-5所示,包括把手1’,快投控制结构4’,可动子5’。其中快投控制结构4’包括快投连杆41’,快投弹簧42’,把手铆钉43’,固定接点44’,支撑杆45’,快投复位弹簧46’,快投止动杆47’。
习用电路断路器的快投机构动作原理(如图2~5所示):
快投控制结构4’控制可动子5’动作,其动作关系为:把手1’带动快投弹簧42’施力快投连杆41’,快投连杆41’推动U型连杆6’在导槽杆槽内运动,当U型连杆6’接触到快投止动杆47’时其运动被阻止(如图3)。把手继续转动,快投连杆与把手之间产生相对转动,快投弹簧储能。当把手转动至一定角度时,把手凸块11’推动快投止动杆47’脱离U型连杆,此时U型连杆的运动阻力得以解除,其在快投弹簧的作用下通过中间连杆、支持座带动可动子迅速与静接点闭合从而达到快速投入的效果。
习用电路断路器快投机构不足之处在于:
1、可动子投入速度慢:其快速投入由快投弹簧驱动,通过U型连杆、中间连杆、支持座等零件传动,其运动阻力大。
2、成本高:其快投机构零件多达8个,材料成本与加工成本均较高。
3、生产难度高:零件多而小,加工工艺要求高,组立难度大。
4、寿命短:零件多且小,而快投弹簧力值大,故传动零件容易产生断裂、高温疲劳失效等失效形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投入速度更快的断路器快投机构。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断路器的快速投入机构,包括把手,快投控制结构,可动子,所述的快投控制结构包括一快投止动块,把手控制快投止动块带动可动子动作。
所述的快投控制结构包括:
固定架:其上设有一组轴孔,一横槽;
把手:把手通过把手轴与固定架铰接、把手侧壁设有一轴向与把手轴轴向平行的限位凸柱,把手通过把手弹簧驱动复位;
快投止动块:顶端设有一限位凹槽,凹槽两端形成两限位止挡,限位凸柱容置在凹槽内限位滑移;一限位横槽,把手轴伸入到限位横槽内,快投止动块相对把手轴沿横槽平移;两支脚,伸入到固定架的横槽内滑移;快投止动块的端部形成快投止挡与可动子配合;
快投复位弹簧:轴心固定在固定架支角上,一触角顶抵于把手轴,另一触角顶在快投止动块的支脚上;
可动子:通过可动子轴与固定架铰接,上端弯折形成两触角,快投止动块的快投止挡与两触角接触或脱离动作控制可动子。
所述的快速投入机构另设有:
复归杆:其借复归杆轴与固定架配合;
导槽杆:其借导槽杆轴与固定架配合,其上设有一导槽;
U型连杆:其一端伸入到把手上的孔内由把手带动作动,另一端与伸入导槽中及连接一中间连杆;
中间连杆:其一端与U型连杆配合,另一端连接支持座;
支持座:一端与中间连杆配合,另一端套设在可动子轴上借可动子弹簧与可动子配合;
作动弹簧:其一端挂设在支持座上,另一端挂设在固定架上;
复归杆弹簧:其一端挂设在复归杆上,另一端挂设在固定架上;
本实用新型将把手的快投控制动力直接借由快投止动块传递给可动子,结构简单、零件数量大大减少、材料及组立成本降低较大、性能更加可靠;且可动子的快投驱动力直接来自于可动子弹簧,省去了单独的快投弹簧及中间传动环节,大大减少了快投时运动部件的摩擦与磨损,使闭合速度更加迅速。
附图说明
以下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五;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结构示意图三;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结构示意图四。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详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士林电机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士林电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53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