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温差电致冷组件失效率试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45096.0 | 申请日: | 2008-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889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马洪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G01M19/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 凤 |
地址: | 300381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温差 致冷 组件 失效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温差电技术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温差电致冷组件失效率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温差电致冷组件失效率试验是给温差电致冷组件通以最大温差电压,使其正常工作,控制温差电致冷组件的热面温度为恒定值进行连续不间断寿命考核的试验,其目的是确保温差电致冷组件性能的可靠性。
目前进行温差电致冷组件失效率试验多采用临时拼凑的散件,集成度较低,样品热面温度手控,控温存在较大误差的非专用设备,该失效率试验得出的温差电致冷组件数据可靠性低,并且容易损坏温差电致冷组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搭载平台大、适于范围广、控温精度高、能够实现自适应控温和超温保护的温差电致冷组件失效率试验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温差电致冷组件失效率试验装置,其特点是:包括试验装置平台部分、控制部分和超温报警保护电路部分,所述试验装置平台部分包括平台结构散热器,散热器基板侧面均匀分布有两个以上盲孔作为加热器孔,加热器孔内均设置有加热器,散热器基板侧面还有热偶孔,热偶孔内设置有热偶;所述控制部分包括连接热偶的控温表;所述超温报警保护电路部分包括电压比较电路、超温断电保护电路、报警信号触发电路和达林顿型放大器。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的温差电致冷组件失效率试验装置,其特点是:所述散热器为两个并联的铝材料直纹高密式肋片散热器,每个散热器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热敏电阻,两个热敏电阻并联后接到控制部分中的超温报警保护电路;散热器两侧通过螺栓和不锈钢连接条连接紧固构成散热平台,散热器上面固定有大功率无刷直流轴流风机;所述加热器为陶瓷加热器;所述热偶、陶瓷加热器与散热器基板之间设置有导热绝缘胶。
所述的温差电致冷组件失效率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表为±1℃精度PID控温表,输出端连接有输出端子。
所述的温差电致冷组件失效率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比较电路由热敏电阻RT1、热敏电阻RT2并联后与电位器RP1串联构成。
所述的温差电致冷组件失效率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温断电保护电路由PNP型小功率管VT1、电阻器R1、发光二极管LED1、三端稳压电路TL431和继电器K1构成。
所述的温差电致冷组件失效率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信号触发电路由整流二极管VD2、整流二极管VD3、PNP型小功率管VT2、三端稳压电路TL431和语音集成电路IC1构成。
所述的温差电致冷组件失效率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达林顿型放大器由NPN型小功率管VT3、NPN型小功率管VT4组成。
所述的温差电致冷组件失效率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温报警保护电路部分还设置有电阻器R4、电容器C2、整流二极管VD4、整流二极管VD5、稳压二极管VDW1和电容器C1。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温差电致冷组件失效率试验装置,由于采用高精度PID控温表的控温方式、采用强迫风冷散热模式、设置超温保护功能,具有智能控温系统,自动调温,自动实现声控报警,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影响小,随着环境温度变化实现自适应温度调节,保证设置散热平台温度的恒定;对热补偿陶瓷加热器分布及其发热情况的设置,保证了整个散热平台温度场分布均匀,其温度精度为±1℃。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带有风机罩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去掉风机罩的装置结构主视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去掉风机罩的装置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温差电致冷组件失效率试验装置控制电路示意图;
图5为温差电致冷组件失效率试验装置超温报警保护电路图。
图中,1-连接条,2-螺栓,3-散热器,4-热偶,5-陶瓷加热器,6-热敏电阻,7-加热器孔,8-风机罩,9-风机,10-支座,11-PID控温表,12-固态继电器,13-直流开关电源,14-继电器,15-扬声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图1-图5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温差电致冷组件失效率试验装置包括试验装置平台部分、控制部分和超温报警保护电路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50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用刚玉渣制备耐火原料的方法
- 下一篇:汽车万向节传动轴包装纸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