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实验用复合材料多温模压成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41438.1 | 申请日: | 2008-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519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邓建国;刘勇;纪兰香;贺传兰;田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30B11/22 | 分类号: | B30B11/22;B30B15/34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 刚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验 复合材料 模压 成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复合材料模压成型装置,涉及一种实验用复合材料多温模压成型装置,特别适用于多种形状小尺寸、实验用、多种类的固体粉状料在多温度段、多压力段的模压复合成型。
背景技术
高性能复合材料以其优异的综合性能而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现有技术中,制备复合材料的方法途径主要有两种,液态溶剂化制备法是指将复合材料各组分充分溶解于有机溶剂中,过滤干燥处理后将混合物料模压成型。固体粉料制备法是指直接将复合材料各组分充分混合,高温模压成型。后者由于制备过程工艺简单、污染小、成本低而备受研究人员青睐。因此,研究开发新型的低污染、工艺简单易行、多功能化的模压成型装置就成为推动高性能模压复合材料研究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集成压力、温度、粘度传感器来适时观测、控制复合粉体的物性参数,使用新型组合式模具和动态的压力传动装置,进而控制样品的理化综合性能是开发新型复合材料模压成型装置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这方面,美国发明专利(US5116218)的介绍了一种分段热模压成型设备,可以很好解决混合料由于特性温度不同而需要分段热模压成型的难题。另一个美国发明专利(US 4416603)提出一种针对陶瓷类固体粉料的低压热模压成型机。申请号为02269149.9的中国专利提出采用组合式模具加工制造混凝土电缆槽。申请号为200510088289.8和200480035130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改进的模压成型机,包括了挤压、传送、成型一体化的装置但是体积较大,适用于较大规模中试及生产使用,而且该装置没有压力传感器、粘度传感器来监控模压压力和粘度值。申请号为00264757.5的中国专利提出一种简易可视加热模压系统,该装置巧妙的解决了模压过程中熔料可视的难题,可以实时观测到物料的温度、压力变化,但是该装置的可视化模具为管状,成型试样的形状多为圆柱状,限制了试样制品的形状及尺寸。
这几种装置主要应用于某一种材料的模压成型,成型产品大、尺寸单一一致,应用面较窄,集成化较低,不能满足多种材料、多种形状尺寸的模压成型研究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实验用复合材料多温模压成型装置。通过该装置可以方便、快捷地制备实验用的多温、多压力段、多形状尺寸的复合材料样品。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是:一种实验用复合材料多温模压成型装置,主要由支撑部分、安装在支撑部分上的保温外套部分、设置于保温外套部分内的模具部分、设置于模具部分下方的加压传送部分、加热控温部分和数显集成部分组成,其特征是:
所述模具部分是由凹模(13)、上凸模(1)和下凸模(14)构成的组合式耐高温模具部分;凹模(13)为筒状内凹方模(13d)(即:径向剖面为正方形的筒体,该内凹方模径向剖面也可以是多边形或圆形或相似形状);上凸模(1)和下凸模(14)均由凸模底座(14a)、一端与凸模底座(14a)固定连接或连为一体的柱状内凸方模(14d)(即:径向剖面为正方形的柱体,该内凸方模也可以是径向剖面与内凹方模形状对应的多边形或圆形或相似形状)构成,上凸模(1)和下凸模(14)相对设置、其内凸方模(14d)分别从内凹方模(13d)的两端与内凹方模(13d)活动套接;
所述加压传送部分包括安装在所述支撑部分上的包括有活塞的液压千斤顶(17);
所述支撑部分和保温外套部分有与液压千斤顶(17)的活塞位置形状对应的孔,所述液压千斤顶(17)的活塞上端穿过该孔与下凸模(14)的底面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中:所述模具部分与加压传送部分之间还设置有顶出部分,该顶出部分由底座(16a)和一端与底座(16a)固定连接或连为一体的1-8个均匀分布的立柱(16b)构成;所述与液压千斤顶(17)的活塞位置形状对应的孔替换为与立柱(16b)位置形状对应的孔;所述液压千斤顶(17)的活塞上端穿过该孔替换为各立柱(16b)的上端穿过该孔。所述底座(16a)的底面中心还可以有与液压千斤顶(17)的活塞上端位置形状对应的底座槽孔(16c),底座(16a)通过底座槽孔(16c)与加压传送部分顶部相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14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