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终端耳机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35570.1 | 申请日: | 2008-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7057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张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叶树明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终端 耳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终端耳机。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产品领域中产品,如移动电话,MP3/MP4播放器,个人数字助理等产品,都会配备各种类型的耳机,有的耳机上还具有麦克风,这样用户能够方便自由地使用产品的音频功能。如图1所示,大多数耳机在电路上没有做特殊的噪声抑制处理;如图2所示,有些产品在耳机线路上可能会有滤波考量,但大多数都是在产品的耳机接口部分进行滤波,而没有对耳机线缆本身进行处理。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耳机的引入使产品本身更容易引入电磁噪声,从而导致产品的音频性能变差,现阶段大部份的耳机电路没有考虑线缆的电磁干扰引入问题,使得耳机线缆很容易耦合高频干扰信号,继而传输到产品内部,影响产品整体的性能。即使在耳机接口处使用滤波处理,外部杂讯进入终端产品内部后,降低了整个系统的音频性能,即使在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接口处采用磁珠滤波,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却会带来诸如PCB布局空间不足,分割处理困难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耳机,可以避免终端耳机线缆引入电磁干扰导致音频性能降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耳机,包括:
抗音频干扰装置,位于终端耳机内部,与所述终端耳机内部至少一条接收音频信号的线路串联,用于抑制高频信号的干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可以在不影响用户使用终端耳机收听音频信息的同时,较好的抑制高频信号的干扰。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终端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终端耳机的机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终端耳机的机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磁珠为例的终端耳机的机构示意图;
图5是现有技术中磁珠的阻抗特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终端耳机的机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耳机,如图3所示,包括抗音频干扰装置100,位于终端耳机内部,与所述终端耳机内部至少一条接收音频信号的线路串联,用于抑制高频信号的干扰。也可以在终端耳机内部的每条耳机接收音频信号的线路上都串联所述抗音频干扰装置。该抗音频干扰装置100接收到特定频段的高频信号时,阻抗很大,该特定频段由磁珠的特性决定;接收到低频信号时,阻抗很小。一般来讲,耳机线缆为非屏蔽线缆,内部有扬声器,话筒差分线和键控开关线等,很容易接受和辐射百兆级以上的射频噪声。由于该抗音频干扰装置100具有上述特性,所以可以在不影响用户使用终端耳机收听音频信息的同时,较好的抑制或滤除高频信号的干扰。
下面以磁珠为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终端耳机进行详细说明,如图4所示,该终端耳机两条耳机线的内部电路中串联磁珠作为抗音频干扰装置100,以此抑制高频信号的影响。如图5所示,为磁珠的阻抗特性图,磁珠有很高的电阻率和磁导率,等效于电阻和电感串联,但电阻值和电感值都随频率变化,在高频时呈现阻性,且可以在相当宽的频率范围内保持较高的阻抗,从而提高滤除高频信号的效果。磁珠的主要原料为铁氧体,当终端耳机的内部导线中有电流穿过时,该铁氧体对低频电流几乎没有阻抗,而对较高频率的电流会产生较大衰减作用,使高频电流以热量形式散发,其等效电路为一个电感和一个电阻串联。
当然,该抗音频干扰装置100也可以为片状磁珠,一般情况下,具有抑制高频信号、不影响低频信号效果的材料都可以用于制作上述抗音频干扰装置100。
上述抗音频干扰装置100位于终端耳机内部,以不影响终端耳机外观为宜,具体位置可以在终端耳机的耳机线缆中,与接收音频信号的线路串联,如图4所示;也可以在与终端内部PCB板接触的触头200内部线缆中,与接收音频信号的线路串联,如图6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终端耳机,可以较好的抑制耳机线缆引起的高频干扰,而且对低频信号的影响较小。当使用磁珠或片状磁珠作为该抗干扰装置时,具有小型化、轻量化并且不影响终端耳机外观等优点,而且在高频噪声频率范围内具有高阻抗,可以消除传输线中的电磁干扰。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55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