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奶牛四肢温灸治疗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32603.7 | 申请日: | 2008-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756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秦建华;史万玉;包永占;赵月兰;钟秀会;汪恩强;马玉忠;左玉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7/00 | 分类号: | A61F7/00;H05B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 瑾 |
地址: | 071001***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奶牛 四肢 治疗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奶牛疾病治疗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奶牛四肢温灸治疗的装置。
背景技术
奶牛在相互顶撞、蹴踢以及滑倒于硬地,或在难产、产后瘫痪、产后倒地不起综合征剧烈挣扎时,常常会造成肢体的损伤。此时,若未得到及时彻底的治疗或又感受寒湿之邪,便会转化为一个慢性的疼痛过程。奶牛由于疼痛,长时间表现为跛行、运动机能障碍,进而影响采食和产奶。这种情况下,采用适当的温灸疗法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是,常规的热毛巾或暖水袋外敷存在热量维持时间短,不易固定的缺点;传统中兽医的醋麸灸、醋酒灸和软烧法,一方面不易操作,另一方面由于需使用明火,存在容易烫伤和引发火灾的危险;人医用的TDP(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等理疗设备,由于牛体不断来回移动难以保证有效的治疗距离、故均难以在奶牛临床实践中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用于奶牛温灸治疗装置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奶牛四肢温灸治疗的装置。这种装置产热快,温度和时间可控,而且还具有远红外理疗功能,非常容易固定在患肢上,不会由于奶牛的移动而影响疗效,对跌打损伤或感受风寒湿邪所引起的肢体疼痛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由如下方案来解决:所述温灸治疗装置由发热体1、电源线3、控制器4和电源插头5组成。其中所述发热体使用的发热材料为远红外碳纤维电热线7,远红外碳纤维电热线7用电热毯梭织面料包裹,远红外碳纤维电热线7迂回布满发热体的内部,通过缝合的方式固定于上、下两层电热毯梭织面料之间。电热毯梭织面料外罩有一层防水布料,作为发热体的最外层。远红外碳纤维电热线的两端由发热体的一角引出,分别与电源线3的两头相接,电源线3中间接有控制器4,电源线3的末端接有电源插头5,其中所述控制器4具有电源开关、定时和温度控制功能。
发热体两端的不同面(即一端在一个面上,另一端在相对的另一面上)缝有尼龙粘扣的尼龙丝钩和尼龙丝钩套,其中尼龙粘扣的尼龙丝钩套6的宽度大于尼龙丝钩2的宽度,以便于奶牛患肢不同部位的粗细进行调节。其中尼龙丝钩2的宽度为3-5cm,尼龙丝钩套6的宽度为10-15cm。使用时,其中尼龙丝钩2所在的防水布料表面为内面(即奶牛皮肤接触面),尼龙丝钩套6所在防水布料表面为背面。
所述发热体1的形状和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奶牛患肢)进行选择,优选为长方形。
使用时,先将发热体1无电源线一端的内面贴于患肢疼痛部位,然后将发热体1单层绕裹于肢体疼痛部位,然后根据合适的松紧度,将尼龙粘扣的尼龙丝钩2与尼龙丝钩套6粘合进行固定(尼龙丝钩套宽达10-15cm,可根据患肢粗细不同调节),最后将电源插头插于电源插座,打开电源开关,根据病情的需要调节温控按钮设定温度和时间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奶牛温灸治疗装置的内表面(皮肤接触面)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发热体,2为尼龙粘扣的尼龙丝钩,3为电源线,4为控制器,5为电源插头。
图2为本实用新型奶牛温灸治疗装置的外表面(背面)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发热体,3为电源线,4为控制器,5为电源插头,6为尼龙粘扣的尼龙丝钩套。
图3为本实用新型奶牛温灸治疗装置内部远红外碳纤维电热线分布示意图,其中1为发热体,3为电源线,4为控制器,5为电源插头,7为远红外碳纤维电热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中,它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实施例1:
发热体:长方形。
尼龙丝扣:尼龙丝钩的宽度为3cm,尼龙丝钩套的宽度为10cm。
实施例2:
发热体:长方形。
尼龙丝扣:尼龙丝钩的宽度为3cm,尼龙丝钩套的宽度为15cm。
实施例3:
发热体:长方形。
尼龙丝扣:尼龙丝钩的宽度为5cm,尼龙丝钩套的宽度为10cm。
实施例4:
发热体:长方形。
尼龙丝扣:尼龙丝钩的宽度为5cm,尼龙丝钩套的宽度为15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农业大学,未经河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26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