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撞球杆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32590.3 | 申请日: | 2008-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7148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蔡博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发木器厂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3D15/08 | 分类号: | A63D15/08;A63D15/12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钱 凯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撞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撞球杆,尤其涉及一种使撞球杆的重量与同尺寸的传统实心木杆相当,并使撞球杆重量适中,使力量的传递较平均的撞球杆。
背景技术
图1是显示第一种传统的撞球杆70,其具有一前节71及一后节72,该前节71上设有一螺孔711,该后节72上设有一螺牙部721,两者可锁合该前节71与该后节72而成为一长杆。由于该前节71与该后节72均为天然木材制成,其内部有许多木纹纤维及缝隙(图中未示),当开始使用新的撞球杆70时,是不断的以撞球杆70撞击撞球,使得撞球杆70内的许多天然木材的缝隙逐渐被压缩,继续使用一段时间后,将使得大多数的天然木材的缝隙被压缩至一极限,而无法再被压缩。此时,使用撞球杆70会有一种扎实感,假设使用者的手施加100单位的力量,经过撞球杆70的传递可能只被吸收1-2单位,已经非常接近所要的理想输出力量,所以在整体的力量控制上变的很稳定。然而,由全新的撞球杆70一直使用至具有扎实感的时间(俗称「养成时间」)可能介于数星期至数个月(因人、因木材而异)。但是,若使用者购买新的撞球杆70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才达到具有扎实感的状态,时间太长,大幅降低使用者的购买意愿。
为了缩短上述时间,有业者研发出第二种传统式撞球杆80,如图2所示,其包括:一前节81及一后节82;该前节81具有一前端811、一实心部812(具有一第一长度L1)、一空心部813(具有一第二长度L2)及一连接部814;该空心部813内具有一深孔815,用以容纳一空心管状的硬质传力元件83,其内形成一内部空间84。当使用者施加一出力F时,该出力F会传递至该硬质传力元件83(图2中的第一分力F1所示)与该空心部813(图2中的第二分力F2所示),再经过该实心部812,最后至该前端811;然而,它仍具有下列的缺点:
[1]撞球杆的重心后移。虽然该硬质传力元件使力量的传递更直接且更精准确实,但是,由于该硬质传力元件仍有一内部空间,造成该前节的重量变轻,撞球杆整体的重心后移,让使用者的击球握点改变,严重者会产生出杆不顺或是力量控制不精准的问题。
[2]撞球杆变轻。该硬质传力元件的内部空间内为空气,使得撞球杆的总重量变轻,使用者在击球的出力时造成撞球杆的惯性力亦变小,连带影响撞球的移动的动能,严重者可能造成行进路径变短(假设应由图3的第一位置P1移动至第二位置P2,实际上却只行进到第三位置P3),或是旋转的动能降低进而使行进路径偏离(如图3所示偏离至虚线方向V1、V2),这些轻微的改变,都可能让使用者控球不稳而在比赛中输球。
[3]力量的传递较不平均。由于内部空间的存在,使力量传递(或反作用力回传)均由内部空间旁的空心部及硬质传力元件来传递,力量的传递较不平均。
因此,有必要研发新产品,以解决上述缺点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撞球杆,其使撞球杆的重量与同尺寸的传统实心木杆相当,并使撞球杆重量适中,使力量的传递较平均,还可使击球的回馈感佳。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撞球杆,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前节,其依序具有一前端、一实心部、一空心部及一连接部;该实心部具有一第一长度;该空心部内具有一深孔;一空心管状的硬质传力元件,是位于该深孔内并具有一第二长度及一内部空间,该硬质传力元件的一端是接触该实心部;一后节,是设一锁合元件而连结于该前节的连接部上,且该锁合元件是接触该硬质传力元件的另端;一天然木材制的填充部,其大体上充满该内部空间,且该填充部的密度为该实心部的密度的80%至120%之间。
前述的撞球杆,其中前节概呈圆锥状且其圆锥末端具有一第一外径;所述内部空间具有一第二内径;该第二内径是大约介于该第一外径的25%至35%之间。
前述的撞球杆,其中硬质传力元件是采用碳纤维或玻璃纤维。
前述的撞球杆,其中第一长度,占该第一长度加上该第二长度的总合的10%至3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使撞球杆的重量与同尺寸的传统实心木杆相当,并使撞球杆重量适中,使力量的传递较平均,还可使击球的回馈感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第一种传统式撞球杆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2是第二种传统式撞球杆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第二种传统式撞球杆实际使用时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发木器厂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高发木器厂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25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