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型无阀泵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25612.3 | 申请日: | 2008-07-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818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8 |
| 发明(设计)人: | 林俊宏;康仁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4B43/02 | 分类号: | F04B43/02;F04B43/04;F04B5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微型 无阀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阀泵,特别是指一种可供应工作流体的微型无阀泵。
背景技术
现有的微型泵如图1所示,具有一中空的腔体10a,其内部是供容置工作流体,所述的腔体10a的底面设有一进水管道11a以及一出水管道12a,同时在进水管道11a以及出水管道12a的内部管口上分别设置一止逆阀20a,在所述的腔体10a的顶面则设有一薄膜30a,所述的薄膜30a上方平贴一致动元件40a,此致动元件40a是压电片;如此,所述的致动元件40a通电后,带动所述的薄膜30a在其中段处产生上、下摆动作用(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也因两止逆阀20a位于进水管道11a以及出水管道12a的特殊设计,当致动元件40a上摆时,所述的腔体10a内部的压力小于外部压力,两止逆阀20a都会朝上移动,则止逆阀20a会使进水管道11a与腔体10a的通道开通,令流入进水管道11a内的工作流体得以进到腔体10a内部,而止逆阀20a则将出水管道12a与腔体10a的通道挡住,流出所述的出水管道12a的工作流体不会再回流至腔体10a内。
而当致动元件40a下压时,带动所述的薄膜30a压缩所述的腔体10a的空间以产生压力,两止逆阀20a都会朝下移动,则止逆阀20a会将出水管道12a与腔体10a的通道开通,进而使在腔体10a内部被压迫的工作流体自出水管道12a流出,止逆阀20a则将进水管道11a与腔体10a的通道挡住,腔体10a内的水不会流出进水管道11a,借着薄膜30a连续的上、下摆动作用,使得工作流体可循序渐进地自所述的进水管道11a进入腔体10a,再流出所述的出水管道12a,而成为推动工作流体流动的源头。
然而,现有的微型泵具有下列的问题:
1、致动元件40a是以其中段位置作为摆动区域,因此造成所述的致动元件40a的摆动幅度过小,使得每次摆动时,进出所述的腔体10a的流量较低。
2、当致动元件40a上摆时,所述的腔体10a内部容积增加,使上述微型泵处在吸入工作流体的状态;反之,当致动元件40a下压时,所述的腔体10a内部容积减少,而微型泵处在排出工作流体的状态。因此,工作流体的输出只存在于致动元件40a下压时,意即微型泵不能同时进行工作流体的吸入与排出,而只有一半的时间在输出工作流体,导致输出的流量较为不稳定。
3、在腔体10a中必须另外组装多个止逆阀20a,以阻挡工作流体回流,所需构件数量较多,制造的工时以及成本也较高。
于是,本实用新型设计人有感上述问题的可改善,乃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而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问题的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型无阀泵,是利用单边弧形摆动的致动元件作动,以上、下大幅度摆动的作动方式压迫工作流体,而可产生较大的流量,且不论致动元件上摆或是下摆都可同时进行工作流体的吸入与排出,提供稳定的流量。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微型无阀泵,包括:
一壳体,其一侧设有一进水管道以及一出水管道,所述的壳体内部设有一与所述的进水管道以及出水管道连通的储水室,所述的壳体包含相对设置的一下盖以及一上盖,所述的下盖设有一下泵腔、一下渐缩通道、以及一下渐扩通道,所述的储水室是经由所述的下渐缩通道以及下渐扩通道而与所述的下泵腔相连通,而所述的上盖设有一上泵腔、一上渐缩通道、以及一上渐扩通道,所述的储水室是经由所述的上渐缩通道以及上渐扩通道而与所述的上泵腔相连通;以及
一致动元件,其顶面与底面分别贴附一薄膜,所述的两薄膜是与所述的致动元件同步连动,所述的致动元件与所述的两薄膜设置在所述的下盖以及上盖之间,以分隔所述的下泵腔以及上泵腔,且所述的致动元件具有一固定端以及一相反于所述的固定端的摆动端;凭借所述的致动元件的摆动端所产生的单边弧形摆动而同步带动所述的两薄膜上下摆动。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微型无阀泵,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56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