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手动骨髓腔内输液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22783.0 | 申请日: | 2008-10-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688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 发明(设计)人: | 何忠杰;王永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M3/00 | 分类号: | A61M3/00;A61M5/00;A61L29/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37***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手动 骨髓 输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液装置,更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建立骨髓腔内输液通路的手动骨髓腔内输液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医院对病人进行输液治疗采用的是静脉血管输液,它是通过病人的静脉血管将液体、药物、血液输入到病人体内,但当遇到危重病人由于大出血、脱水、休克、心搏骤停导致外周血管塌陷,或者由于大面积体表烧伤导致无法进行外周静脉穿刺时,或是穿刺屡屡失败,导致对病人的抢救失败。据统计,战时失血休克伤员在最初10分钟内如果能建立输液通道,将会大大降低其伤死率,传统的静脉输液平均需要12分钟才能建立起来,而通过骨髓腔只需要1分钟就能建立静脉输液通路,为抢救病人的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骨髓腔内输液的机理是与骨组织的内部解剖有关,骨髓腔通过哈弗氏中央管和滋养静脉与体循环的大静脉相连接,这就可以保证输入骨髓腔的液体能够迅速回到体循环的大静脉,达到与中心静脉输液同样的效果;另外,骨髓腔不会随着外周静脉的塌陷而塌陷,所以当外周静脉塌陷时,仍然可以通过骨髓腔将液体药物等输入到病人的体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一两分钟内就可以建立输液通道的手动骨髓腔内输液装置,为临床或战时抢救伤病员赢得宝贵时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伤病员的伤死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手柄和钻头,钻头为套管针结构,包括套管和管芯针两部分组成。套管为空心结构,管芯针为实心体,位于套管的空腔内,管芯针的针头尖端穿出套管的尖端与套管的尖端紧密衔接,形成一个四棱实心钻头,管芯针的非针尖一端与手柄相连接,套管非针尖一端有一塑料底座,带有输液标准螺旋接口,与手柄紧密连接,套管的外径是1.8mm,内径是1.5mm,四棱实心钻头伸出底座的长度L为20-30mm。四棱钻头伸出底座的最佳长度为25mm,套管和管芯针为高强度韧性的合金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应用了一种套管针的原理和技术,穿刺部位选用胫骨或是手臂上的长骨,在几秒钟之内,其钻头可以通过骨膜进入骨髓腔,取出管芯针,通过套管源源不断地输注急救的液体,在短时间内建立输液通道,赢得抢救时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体积小巧、携带方便、使用安全可靠,能够大大缩短建立输液通道的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图中1.手柄 2.钻头 3.套管 4.管芯针 5.塑料底座 6.输液标准螺旋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图中,本实用新型包括手柄1和钻头2,钻头2为套管针结构,包括套管3和管芯针4两部分组成。套管3为空心结构,管芯针4为实心体,位于套管3的空腔内,管芯针4的针头尖端穿出套管3的尖端与套管的尖端紧密衔接,形成一个四棱实心钻头2,管芯针4的非针尖一端与手柄1相连接,套管3非针尖一端有一塑料底座5,带有输液标准螺旋接口6,与手柄1紧密连接,套管3的外径是1.8mm,内径是1.5mm,四棱实心钻头2伸出底座的长度L为20-30mm。四棱钻头伸出底座的最佳长度为25mm,套管3和管芯针4为高强度韧性的合金材料制成。使用时,找好穿刺部位,穿刺部位选择胫骨小结内侧一厘米,把本实用新型的钻头2的尖端对准穿刺部位,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旋转往下进行穿刺,待钻头2通过骨膜进入骨髓腔后会有一个落空感,这时立即停止进针,然后使钻头的管芯针4和套管3分离,取出管芯针4,将输液器或注射器接上套管的标准输液螺旋接口6,液体和药物就可以输入病人体内了,输液通道即建立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27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