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转向马达之电源传输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12595.X | 申请日: | 2008-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436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文亮 |
主分类号: | H01R39/64 | 分类号: | H01R39/64;H01R39/1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罗晓林;任海燕 |
地址: | 516229广东省惠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马达 电源 传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旋转设备上的马达电源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常见的一些需要马达旋转来控制工作的器件,例如电扇,这类器件主要通过马达带动需要旋转的部件来工作。为了防止马达旋转过程中发生的电源线缠绕,现有此类产品主要通过下述两种方式。一种电源传装置,如图1所示,三相电源线A、B、C分别与三个上下排列的导电环21、22、23连接,而与马达负载导线X、Y、Z相连接的碳刷3随着马达转动而沿着导电环周壁移动。这个方式马达与碳刷一体化,所采用的导电环要保证一定的厚度,制造成本高;而碳刷与导电环滑动接触、同时马达转动过程会出现振动,这些都可能导致导电传输效果不稳定。
另外一种电源传输装置,如图2所示,其所采用的三个导电环套置在一起固定在同一个绝缘板上,外界电源直接与碳刷连接,三个导电环21、22、23分别通过负载导线X、Y、Z连接到马达。这种方式同样是碳刷移动接触一样有传导不稳定的情况,而且其导电环相互套接,所加工的导电环相对体积较大,加工时要保证一定的厚度和平整度,也致使整个产品的组装和加工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组装方便、接触传导稳定、且成本低的转向马达之电源传输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方案是:
设计一种转向马达之电源传输装置,包括有圆环状的连接电源导电片和连接马达导电片,连接电源导电片与连接马达导电片上下排列并通过中心固定轴串接在一起,连接电源导电片与外界电源线相连接,连接马达导电片与马达工作电源线相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连接电源导电片与连接马达导电片组成三组导电片,每一组包括一个连接电源导电片和一个连接马达导电片,相邻两组之间通过绝缘片隔离。
连接电源导电片内侧向内设有内凸耳,所述中心固定轴外壁上开设有与轴心平行的凹槽,内凸耳与中心固定轴上的凹槽形状对应匹配,外界电源线顺着中心固定轴凹槽延伸并与连接电源导电片的内凸耳相连接。所述的中心固定轴及导电片外还套有被动转盖,被动转盖盖顶与其内的导电片之间还固定有压力弹簧,被动转盖外设有突出的连接耳孔,与马达连接为一体的主动转盘两侧具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插入所述连接耳孔使被动转盖与主动转盘相连接。所述的连接马达导电片外侧还突设有耳部,所述耳部从被动转盖上预设的孔中探出并与马达工作电源线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显著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中心固定轴把导电片以及绝缘片串接在一起,结构简洁组装方便,整体制造成本低。本电源传输装置中外界电源给马达供电是通过相互叠加设置的连接电源导电片与连接马达导电片来实现的,这种传导方式接触稳定,电源传导效果好。
本装置中的与马达相连接的导电片是独立于马达的,当马达转动振动时,不会影响到导电片,进一步改善了传导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截面构造示意图;
图4是图3中被动转盖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主动转盘与被动转盖接合的示意图;
图6是主动转盘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导电片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8是图7中连接电源导电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连接马达导电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7中绝缘片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3~10,
一种转向马达之电源传输装置,包括三个圆环状的连接电源导电片141、142、143和三个连接马达导电片151、152、153,连接电源导电片和连接马达导电片的数量是对应于三相电源工作的马达的。本实施例中是以三相电源工作的马达为例的说明的,事实上,导电片的数量是和马达工作所需要的电源对应的,也就是导电片的组数也可以是两组、三组、四组等。
本装置中连接电源导电片和连接马达导电片设计为圆环状,一个连接电源导电片和一个连接马达导电片相靠接组成一组导电片,一共组成三组,三组导电片上下依序排列,相邻两组导电片之间采用绝缘片13隔离,三组导电片与绝缘片通过圆柱状的中心固定轴10串接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文亮,未经李文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259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