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运营车辆管理的双频电子标签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07972.0 | 申请日: | 2008-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782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战国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战国新 |
主分类号: | G06K19/07 | 分类号: | G06K19/07;G09F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长龙 |
地址: | 130000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运营 车辆 管理 双频 电子标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RFID射频识别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运营车辆管理的双频电子标签。
背景技术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通俗的讲,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概括性的称谓,只要是通过射频信号来自动识别对象并获取相关信息,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的技术即为该技术范畴。
RFID技术的最大优点是非接触式快速识别,根据工作频率和协议的不同,识别的距离也不相同。在我国,RFID应用到车辆管理的频段有很多种,每个工作频段的RFID产品性能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特点,主要鲜明的特点对比如下:
RFID技术对运营车辆进行管理已经在全国各大城市交通管理部门中得到应用。例如,出租汽车管理部门、公交车管理部门及重型汽车管理等。不同工作频段的RFID系统及系统组成各有其特点,在车辆识别管理方面多数采用高频、甚高频和超高频三个频段的产品,每个产品的缺点如下:
高频电子标签:国际典型使用频率13.56MHz,识别距离最远只有80厘米,不能做到远距离;
甚高频电子标签:国际典型使用频率915MHz,在我国划分为840MHz~845MHz和920MHz~925MHz两个频段。理论识别距离20米,由于抗金属能力差,实际工作距离为3-8米,所以也不能实现远距离识别;
超高频电子标签:国际典型使用频率为有源2.45GHz,实际工作识别距离可达到70米,然而由于自身特点限制,在2-7米内,识别物体没有方向性,不能实现单一目标性识别。
鉴于运营车辆的管理要求具有足够的识别范围,因此多数采用超高频有源2.45GHz的超高频电子标签,但由于超高频电磁波穿透力并不好,复杂的自然环境会使其任意反射的现象表明,在小范围的定向识别能力并不好。根据上表可知,要实现大范围、大数据量操作,小范围、小数据量操作是任何一个频段的RFID产品都无法完善解决的。所以,在车流量大的现场进行管理时,运用现有的有源2.45GHz的超高频电子标签进行识别管理将会力不从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上述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识别能力强、范围大的用于运营车辆管理的双频电子标签。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运营车辆管理的双频电子标签,包括相互扣合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一电子标签单元,所述上壳体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双面胶条,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或上壳体上还设置有第二电子标签单元。
所述第二电子标签单元可被所述双面胶条粘结覆盖,所述第二电子标签单元的边缘可设置有防拆切口。
所述双面胶条的朝外一侧的粘结力可小于粘贴所述第二电子标签的一侧,同时大于所述防拆切口的连接力。
所述防拆切口可为刻划出的断续的刻线。
所述第一电子标签单元可为有源电子标签,包括电池、电路板。
所述第一电子标签单元的所述电路板上的电路中,可串联有一个软性连接导体,所述软性连接导体设置在所述上壳体上,并被另一双面胶条粘结覆盖,所述另一双面胶条的朝外一侧的粘结力小于粘贴所述软性连接导体的一侧,并大于软性连接导体自身的拉应力。
所述第二电子标签单元可为无源电子标签。
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可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电子标签单元可为超高频有源电子标签。
所述第二电子标签单元可为甚高频无源电子标签。
本实用新型通过充分利用两种不同频段电子标签的不同特点,将各自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并互补对方的不足,实现大范围、大数量的区域性自动识别和小范围、小数量操作的目标性自动识别,满足车辆管理中的灵活需要。此外,所述双面胶条的朝外一侧的粘结力小于粘贴所述第二电子标签的一侧,同时大于所述防拆切口的连接力,使得本实用新型在粘贴在风挡玻璃上后,随意取下将造成两种标签的损坏,防止车主未经允许自行替换电子标签,影响对车辆的正常管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横截面的剖试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战国新,未经战国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79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存储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反应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