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侧吸式排油烟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06823.2 | 申请日: | 2008-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341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张卫乔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卫乔 |
主分类号: | F24C15/20 | 分类号: | F24C15/20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根良 |
地址: | 3144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侧吸式排 油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灶具上的排油烟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新型侧吸式排油烟装置。
背景技术
排油烟装置的出现是厨房设备领域的一个重大飞跃,极大改善了厨房的工作环境,保护了人体的身体健康。从排油烟装置的发展来看,顶吸式排油烟装置发展较早,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排油烟装置,但其排油烟效果还不是太理想,因而也促进了排油烟装置的进一步技术革新,如近几年出现的侧吸式排油烟装置,就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兴排油烟装置产品,其主要特点在于是将劣弧状的出风口和优弧状的入风口相向的设置在离锅罩污染源的扩散平面非常接近的上方,机械的出风和吸风将油烟吸进装置内分离。采用该方式的产品也出现较多的结构形式,各有优劣。如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3年6月11日授权公告的名称为流体隔膜吸排烟尘装置的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111267C,以及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4年12月1日授权公告的名称为流体包络面式粉烟尘屏蔽分离排出装置的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178027C,上述两种结构都具有较好的排油烟效果,能吸收大部分的油烟,但都还有不足:其劣弧状的出风口为一个,入风口为优弧状,通常,其出风口为设计得较小的单风口,而入风口通常环设于整个锅灶上口的大部分区域,形成绝对的优弧,以尽可能的吸风,这种结构也对出风口形状的设计要求更加严格苛刻,实际产品在使用中,出风口吹出的风总是难以完全包络整个污染源的扩散平面,特别在锅体处于相对高温的环境下以及锅内操作工具频繁动作时,气流紊乱,油烟等污染就很容易冲破包络控制面逸出或者从两侧逸出。因而其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新型侧吸式排油烟装置,通过对出风口的优化设计,可以扩大和加强出风口出风所形成的包络面的控制范围和强度,具有有双重防护效果,将侧吸式排油烟装置的排油烟效果得到极大的优化。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侧吸式排油烟装置,包括支架、负压风产生装置、正压风产生装置,所述负压风环产生装置包括一个入风口,入风口联接导风管一、风机及排风管,所述正压风产生装置包括一个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联接导风管二、风机,所述入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环置于污染源扩散面的四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压风产生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第一出风口的上一层面位置上。
所述第一出风口平行于污染源的扩散面或朝向污染源的扩散面倾斜,所述第二出风口平行于污染源的扩散面或朝向污染源的扩散面倾斜。
优选的,所述第二出风口联接导风管二、风机。
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椭圆形或平滑的曲线形。
优选的,所述导风管二设置为单独一根,在靠近出风位置处设置两个分别与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出风口对应的支管,在所述支管上还可以设有流量控制阀。
优选的,所述第二出风口的的包络角大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包络角。
改进的,所述负压产生装置和正压产生装置共用一个风机,在风机前的导风管一上安装有一个油烟分离器或风机之后再安装一个油烟分离器。
改进的,所述第一出风口或第二出风口上设置有过滤器;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上也可以同时都设置有过滤器。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正压风产生装置设置为包括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出风口的两个出风口,这种结构使得整体出风口出风的包络范围更加严密,一部分冲破第一出风口出风包络控制面而逸出的油烟等污染可由第二出风口出风包络控制面阻挡,并及时被入风口吸收,从而使侧吸式排油烟装置的排烟效果得到极大优化。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型侧吸式排油烟装置出风口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出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出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第一出风口出风包络面的示意简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新型侧吸式排油烟装置的立体图;
图6为第一出风口上方设置三个第二出风口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7为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出风口朝向设置的一种结构示意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卫乔,未经张卫乔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68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滴胶植物标本饰品
- 下一篇:手杖